4月29日,杭州博物馆将重磅推出“百万收藏:一座博物馆收藏一座城”特展,展现杭州城市变迁,唤起集体记忆。在这场特展中,将梳理出代表杭州75年(1949年~2024年)城市记忆的“10个场景”,用各个“见证物”来进行展示。
一个多月前,杭州博物馆联合潮新闻·钱江晚报向全体杭州人发出征集令,寻找特展中10个意向场景的“见证物”。
征集期间,杭州市民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截至目前,杭州博物馆藏品部共收到40多条有效的捐赠信息,光是关于“浙江麻纺织厂”的内容,就有10多位老员工提供了捐赠物品,数量达百余件。
96岁的庞奶奶,当年是《浙麻志》主编之一
96岁的庞秀麟就是浙江麻纺织厂捐赠者的代表之一,她捐赠的《浙麻志》(1949-1985年)含金量很高。杭州博物馆藏品部的工作人员方良朱说,他们从2021年开始做“百万收藏”藏品征集计划,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次收到《浙麻志》原件完整版本的市民捐赠。
庞奶奶(左)捐赠的“八少女”合照
“本来庞奶奶打电话来,只是想捐一张和武林广场八少女喷泉的合照,考虑到她年纪太大,我们就上门去拜访,交流过程中发现,原来她就是《浙麻志》(1949-1985年)的主要编写人员之一。”方良朱说,根据庞奶奶回忆,她老家在绍兴,曾经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顺利考进浙江麻纺织厂,一呆就是30多年,直至退休,在厂里干过很多岗位。这本《浙麻志》是1985年她退休后,和另外一位退休同事一起主编的,从收集资料、编写到成书,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半时间。
1986年正在编写材料的庞奶奶
翻阅这本《浙麻志》,浙麻成立后35年的历史脉络就非常清晰——
1949年9月,杭州成立麻纺织厂(后改为浙江麻纺厂)筹备委员会,于12月动工兴建。到1953年底,全厂职工4526人,工业总产值4266万元,麻袋产量2359万条,麻布23万条,麻纱线281吨,麻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成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家最大的麻纺织国营工厂。
庞奶奶捐赠的《浙麻志》
另外,浙江麻纺织厂60多岁的老员工黄建平联系了俞保卫、钟建平等10多位老员工,捐来不少厂里的生产资料,比如当时的天平、量具、设备图以及个人证件、奖状等,总数达百余件,光黄建平一人就捐赠了25套49件物品,他还特地整理了一批“浙麻”的老照片,讲述当年的故事。
“浙麻”生产的黄麻纱线 黄建平捐赠
“浙麻”建厂时选址在运河边,远远就能见到拱宸桥(摄于1950年)黄建平整理
“浙麻”第三期扩建刚建成的北厂房(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黄建平整理
1950年代杭州地区的络麻种植和收获场景(剥络麻) 黄建平整理
“浙麻”北厂房织布车间(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黄建平整理
“浙麻”南纺车间西厂房细纱机(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黄建平整理
方良朱还提到一个小插曲:“很巧的是,我们在征集过程中和这些老员工提起庞奶奶,大家都说认识她,可见她真的是厂里的元老级人物了。”
按照目前的策展计划,这些捐赠的物品,可能部分会在“百万收藏”特展展示杭州大厂的场景中出现。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