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浙江AI产业年产值破5700亿元,杭企利润占比超七成
发布时间:2025-02-12   杭州日报

“AI之城”动力澎湃

杭州日报讯 伴随杭州构建起完整AI产业链条,杭州土生土长的AI独角兽快速成长,人工智能的成果和应用正被广泛带入百姓日常生活。这座以“创新活力”闻名的城市,正大步迈向“AI之城”。

“技术深潜+商业落地”的双轮驱动

构成独特竞争力

新年的西湖边,几位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正用AI语音导游规划游览路线。当“美ONE”主播用AI脚本生成器3分钟产出带货文案,当遥望科技的虚拟主播24小时不间断推荐商品,当电商园区里“长”出一座座AI实验室……这些魔幻又现实的场景,让杭州充满了想象。

特别是当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后,宇树科技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这背后,是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动力学控制算法、高精度传感器、高性能电机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高难度动作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

新年期间,深度求索正式发布R1模型的现象级爆火,更是杭州AI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大模型外,杭州的AI创业公司早露峥嵘,游戏科学就是其中的“课代表”。2024年8月,凭借首款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发布,游戏科学快速出圈。

与位于AI技术层的深度求索和游戏科学不同,居于AI应用层的独角兽微医控股和宇树科技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市场鲜有的AI商业化破题者。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AI芯片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约114亿元,从事AI芯片设计的企业达71家,同比增长222.7%,2024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整体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AI产业年产值突破5700亿元,其中杭州企业利润总额占比超七成。

其中,寒武纪杭州研发中心已量产7nm云端智能芯片;技术层除大模型新贵深度求索外,海康威视的视频分析算法全球市场份额达38%;微医控股已在其数字医疗平台上链接约11500家医疗机构,其医疗大模型行业领先。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隐形冠军”的集体崛起: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拿下全球60%市场份额,但鲜有人知的是,其在伺服电机领域有17项专利突破;游戏科学《黑神话:悟空》背后,是其自研的AI场景生成系统将开发效率提升400%。这种“技术深潜+商业落地”的双轮驱动,构成了杭州AI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为什么是杭州?因为“AI蓝图”清晰可见

事实上,杭州AI企业的高歌猛进不是企业的独唱,而是来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2024年末,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布《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一张浙江版的“AI蓝图”清晰可见。

当下,从区域看,浙江AI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宁波、嘉兴、绍兴等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的态势,杭州AI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AI企业数量共计569家,利润总额占浙江全省七成以上。

不仅如此,杭州还成功构建起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基础层包括基础软硬件、算力平台和数据处理与服务等,它提供了涵盖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和服务;技术层包括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春节大火的Deepseek深度求索和以《黑神话:悟空》出圈的游戏科学分别涉及基础技术的大模型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应用层更贴近大众衣食住行,包括AI行业应用和智能终端产品,微医控股的AI医疗服务和在春晚上“炫技”的宇树科技机器人就是优秀代表。

《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杭州人工智能发展总体指标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这与杭州政府的一系列谋划推动密不可分。2019年,杭州出台方案,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杭州高地”;2022年1月,《建设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行动计划(2022-2024)》发布;2023年7月,杭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当政策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杭州的明星AI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底气再次显现。加上全国60%的电商交易、46%的跨境支付、30%的物流订单形成的海量数据洪流、阿里云等算力基础设施的深厚积累和电商时代沉淀的百万级数字人才池,共同组成了杭州AI企业的成功密码。

记者手记

万亿赛道上的“长跑”

在AI产业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思考。

当下,杭州AI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低于硅谷平均水平,关键算法、高端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尚未突破;其次,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的数据孤岛制约大模型进化;再者,过快扩张导致AI人才薪酬3年上涨120%,初创企业面临“用不起人”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AI企业同质化竞争苗头的出现。目前,杭州569家AI企业中,从事智能客服、影像识别等应用层的占比达68%,而在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芯片等前沿领域布局不足。此外,杭州AI初创企业平均存活周期较北京和深圳仍存差距。在全球AI竞争进入“硬科技”深水区的当下,杭州还需要培育更多“十年磨一剑”的底层创新科技企业力量。

当然,在这场科技产业转型的“长跑”中,比短期产值更重要的是构建持续创新的制度土壤,让“杭州模式”真正实现从“模式创新”到“硬核科技”的转身。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朱晶晶 赵君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