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基地 未来机器人可以在这里训练学习
每日商报讯 当你走在湖滨路步行街、杭州东站、德寿宫,机器人就是工作人员,可以为你指引路牌、讲解博物馆的历史……这样的未来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实现。
昨天,上城区“AI焕新产业”发展大会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开园活动中,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他们要下一盘关于“未来产业”的大棋,其中包括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打造具身智能虚拟的训练基地、发布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打造一个机器人的虚拟训练场
未来机器人可以在这里训练学习
在会上,上城区启动了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共建计划。
很多人对“具身智能”这个专业名词还有点陌生,其实它很好理解,像在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在化工厂巡检的防爆巡检机器人等,都属于具身智能的一种,它其实就是“拥有身体的AI”。
上城区这盘大棋,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让这些机器人在虚拟基地内模拟训练,再到现实生活中特定的场景中测试,最终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中。
为什么是虚拟训练场?上城区发改经信局党委书记、局长俞洪峰介绍,相较于在真实世界中操控机器人采集数据,在虚拟环境中采集数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
一个“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的打造,需要机器人、算力、算法、虚拟训练场等。它的虚拟训练场搭建,是由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核科技”)来负责,将依托于企业高性能计算技术、海量的3D数据资产、真实感绘制引擎、智能化空间编辑工具构建的虚拟场景。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朱皓介绍,他们的“群核空间智能平台”作为虚拟训练场的数据支撑,由上城区政府牵头,引入多方共建,比如高校、智能制造工厂、机器人制造商、云计算厂商等,把这部分算力、算法部分给补齐,完成一个“仿真-训练-部署”全链路闭环的智能训练。
俞洪峰表示,在当前技术生态中,顶尖企业、头部机器人制造商、科研机构等组织,往往在单一维度形成“能力孤岛”,这就需要“共建计划”。俞洪峰表示,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共建计划的打造,未来将推动硬件制造、AI算法、仿真软件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助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
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
发布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大会上,上城区支持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正式发布。
上城区将围绕“3+6”未来产业发展赛道,重点引进和培育元宇宙、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三大主赛道,数字内容、人机互动设备、计算机视觉、应用软件、控制软件、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及其上下游未来产业企业,加强优质企业引育,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构建多维服务生态,政策涵盖了场地支持、研发补助、成长奖励、金融赋能等方面,最高可给予100%办公场地资金补助、3000万元研发补助、1000万元成长奖励。
除了给政策,上城区给未来产业更多发展的空间——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式开园。该园区位于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3号楼,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重点面向机器人软件系统、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等产业链,主要在1—3楼提供共享会议室、休闲区域等配套服务,4—13楼供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办公,实现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协同发展等功能。
现场,钱塘智慧城与鹿明机器人、熵基科技、指数万物、捷扬微电子、汇博机器人等5个拟入驻园区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目前园区已累计入驻12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涵盖了人机交互、通信网络技术、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多模态感知等多个关键领域和技术方向。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