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水脉使命”中的杭州解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5   杭州日报


一个渔村的“守”与“进”

“我眼见着这些年水质好了,江水越来越清了。”大清早,72岁的徐金盛正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院门上挂着的一尾鱼干,随风而动。

有着“浙皖第一渔村”之称的威坪镇宅上自然村,家家户户依山而建,面水而居,推开家门就能欣赏到新安江的绿水青山。徐金盛从小跟着父亲养鱼、捕鱼,常说自己就是千岛湖水养大的。

俯瞰宅上村。

2017年,于徐金盛和宅上村而言,不啻是一次重生。从小在渔村长大的他,拆除了自家养鱼的网箱。“渔村不让养鱼,你说变化大不大?”提及往事,徐金盛黝黑的脸上已然平静,早已不似当初“网箱清零”行动时,对未来生活抱有忧虑。

“网箱养鱼对水质有影响,道理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下游,光自己努力没用,水都是从上游流下来的。”徐金盛说,保护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们与上游不是有‘对赌协议’嘛,这个机制就是为了保护新安江呀。”

同年,在江对岸的安徽街口镇也组织了“网箱清零”行动,还专门组建督查劝导队伍,对部分网箱养鱼、灯光诱鱼的渔民一一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自行拆除违法设备。

事实上,两县联动治水的节拍也越来越默契。淳安县与歙县的联系日趋紧密,适时开展联合水质监测、垃圾打捞和执法应急,推动新安江流域水质持续向好。两县还共同举办浙皖两省“流域共治生态共享”接力护水,成立浙皖两省河长先遣队及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党建联盟,共创生态环保新模式,共推生态保护再上新台阶。

保护的目的,最终是“富民”。这些年来,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大框架下,宅上村重点打造“浙皖第一渔村”IP,向乡村旅游进军。村里建起了停车场、观光长廊、景观村道、观景亭、小公园,村道种上了绿化、铺上了鹅卵石、摆上了石凳、装上了路灯,有能力的村民还自发办起了渔家乐,游客来了,可以体验传统捕鱼项目——倒笼捕鱼,也可以品尝地道的渔家美食,采摘香甜的橘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盼望“富民”的,也不仅是宅上村……

一场“对赌”的探索与创新

在这场长达十多年的“水质对赌”中,“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被很好地执行贯彻下来。

当保护成为自觉,当生态成为基石,经历了三轮的浙皖两地“对赌”再次升级。

2023年6月,浙皖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在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等方面均实现了提档升级,探索11年的“新安江模式”迎来新版本。“资金池”提升至10亿元,“赌注”除了水质外,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公共服务都被包括其中。

2024年8月,浙皖两省联合印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联合办公室工作机制》,明确组建联合办公室,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教育共建、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六个领域专项合作和杭州市、宣城市、黄山市的城市合作,并建立调度交办、督查评估、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

事实上,随着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的建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办法不断健全。淳安县发改局综合计划科陈平烺介绍,本轮机制从固定出资优化至动态出资(水质越好下游出资越多),补偿分配标准从P值(断面水质补偿指数)优化为M值(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模式从单纯资金转向产业协作、人才共育等深度合作。经测算,2023年度“资金池”补偿给安徽8亿元,补偿浙江2亿元。

“如今保护区的范围更广了,上下游协同作用更强了。我们歙县在上游,保护的责任重大。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千岛湖流域新保中心,是正科级事业单位。”安徽省歙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珉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条江,通过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评价因素变了,保护与发展联动了。这几年淳安几乎‘拿遍了’国字号的生态大奖。”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生态科科长方雅恒说,“如今优质水就是竞争力,淳安凭借生态竞争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产业落户淳安,带动发展。”

好生态,也意味着好生产力。现在,淳安已集聚62家水饮料企业,预计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

淳安开辟了生态产业敏感赛道,招引对环境质量非常“挑剔”的项目。先芯科技、铂燕燕窝、常淳科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千岛湖畔汇聚,点亮产业新赛道的“星星之火”。依托旅游业,淳安将进一步打造“运动之城、啤酒与威士忌之城、鱼子酱之城、艺术之城、爱情之城”旅游新品牌。

如今,“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其他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和水”的故事还在继续,杭州与黄山两市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2019年,杭州市与黄山市签订杭黄合作1+9协议,1是两市政府间的总协议,9是包括生态环境局在内的九个市直部门间的分项合作协议。2020年起,每年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签订生态保护合作要点,组织推进十个方面的十件实事。2021年启动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的编制,2023年经两市政府同意后由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2023年委托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开展中期评估,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今年3月,黄山市、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签订《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要点》,双方在健全沟通交流机制、区域联防联控基础上,重点围绕共同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重大环境科研课题研究、干部人才互访交流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这是两地自2019年签订合作协议以来,连续第7年携手推进生态环保合作,为新安江流域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杭州建立的生态补偿绩效评估体系,将水质改善指数与产业合作强度、民生改善程度进行多维度关联,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也越来越重要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生态保护发展的合作正进一步加深。

在这些故事里,生态补偿不再是冷冰冰的转账数字,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共富试点。当一江清水既能变成碳汇、代码的跳动字符,还能发电、生金、养人,绿水青山的“活法”,原来比想象中更精彩。

游客乘坐“竹筏”造型的电动游船在建德新安江上缥缈的江雾中前行,欢享穿越仙境般的清凉之旅。 记者 李忠 摄

流域共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价值共创

首席记者 郑晖

从“试点”到“样板”,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对赌”或许是一次倒逼,要求生活在新安江沿岸的人们转变从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开发展思路,与江水更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在此过程中,“协同”和“系统”是工具也是纽带,是解决困难打通堵点的方法论。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安江模式”有效地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里,“新安江模式”的价值远超流域本身。一方面这项起源于浙江、安徽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其他流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它或许昭示着,当生态责任转化为发展机遇,当区划界限升华为命运纽带,山水林田便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而是人类与自然缔结的文明契约。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代价而是机遇,流域共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价值共创。这种治理智慧,印证着“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正重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底层逻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记者 汪毅华 通讯员 陈爱民 鲍静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