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水脉使命”中的杭州解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5   杭州日报

3月22日是第33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38届“中国水周”。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穿山越岭,百转千回于徽州白墙黛瓦间,汇入杭州千岛湖。千岛湖60%以上的水,来自上游安徽段的新安江。正是这样一江碧水,诉说了浙皖两省从“一水共护”到“一域共富”的缱绻情谊。

2012年,皖浙两省签下了一纸“战书”——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拉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提升水质、生态环保“战役”,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水质对赌”。该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也被称为“新安江模式”。

如今,两省的“对赌”早已升级,从共饮一江水到共护一江水,从水质保护到产业协作、人才共育等多领域,从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到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新安江模式”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注脚。

新安江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一处瀑布。 新华社发

一个监测站点的科技与守护

北纬29°43'22",东经118°43'31",新安江畔,浙皖交界,这是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所在地。

站内,是各种精密的水质监测仪器;站外,是浙皖交界断面,一江碧水由西向东日夜不停地奔涌。

早上9点,余日霖按时来到站里,开启一天的工作。

鱼法生物毒性分析仪的下方,有八个小罐子,每个小罐子里面养了一些小鱼,余日霖会常常观察它们的活性。

余日霖介绍说:“我们这是国内监测指标最全的水质自动监测站。这里所有仪器均能在线自动监测,监测频次为4小时一次(个别指标8小时一次),所有数据全部自动传输至超级站数据平台,一旦出现异常数据,平台自动进行预警,交办相关人员快速处置。”

余日霖在监测相关水质数据。

取水、采样,监测、记录……在超级站工作两年多的余日霖,每日与仪器、数据、图谱待在一起,似乎并不觉得这项工作枯燥。

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启用于2023年6月15日。彼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经启动三轮、历时11年。

杭州市与黄山市派出的监测人员登船前往位于浙皖交界处的新安江街口断面开展取水采样。

事实上,随着杭州引配水工程的正式实施,千岛湖已经从原先的战略水源地发展成为现实的饮用水源地,这就对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超级站应时而生。

据悉,超级站紧紧围绕保障饮用水安全这一目标,在原先常规参数的基础上新增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总有机碳、鱼法生物毒性、发光菌法生物毒性、硝氮、石油类、大肠菌群、重金属、水中有机物等事关饮用水安全的监测指标,其中重金属和水中有机物监测采用国内最新款在线监测仪器,涵盖重金属指标63项,靶向监测水中有机物122项,非靶向监测水中有机物1.9万种以上。

“每年近70亿立方米的水源源不断流经这里,流入千岛湖。下游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这里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起点,是保障1400万人口饮用水安全的智能哨所。”余日霖望向江面,不远处正在建鸠坑口大桥,不久的将来等大桥完工,就不用每天翻两座山头来超级站了。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附近风光。 新华社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记者 汪毅华 通讯员 陈爱民 鲍静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