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从免费参观到文创爆款 暑期游客打卡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8-05   杭州日报

上周日晚上8点,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仍然灯火通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夜间错峰逛馆,特别是放暑假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喜欢沉浸式、互动式的逛馆体验。不少人一逛就是好几个小时,闭馆时需要我们提醒才肯离开。”浙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李恬怡谈起工作近况,既有压力又很欣慰。

暑假是博物馆的“旺季”,截至7月30日,7月之江馆区客流总数达23.9万人次,周末志愿者日均讲解场次达15场,还是供不应求。

白天逛西湖 夜游博物馆

虽然晚上参观者数量比白天少,但之江馆区的所有展厅、商店都正常开放,工作人员也悉数到位。

在白天逛完了西湖后,来自山东枣庄的大二学生大力(化名)依然颇有兴致,来到之江馆区观赏《富春山居图》的复刻品。作为一位文史艺重度爱好者,他将“泡馆”作为旅游的必选项。以前去一座城市旅游,他只能单独抽一天时间去博物馆,现在之江馆区周末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9点,就可以白天看风景,晚上“泡馆”遨游知识的海洋了。

之江馆区是大力逛过的第12家博物馆,他认为自己有发言权:“我觉得浙博还是很不错的,按照时间顺序和‘通史+突出宋朝’的逻辑来布局展厅、展品,科学合理。既有宫廷真迹,也有民间艺术珍宝,对文物的解读很详细,又通俗易懂。高科技的展出技术更不用说了,算是我‘泡’过的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90后”宝妈蒋依伊推着婴儿车,和宝宝一起盯着之江馆区民俗展厅的宁波万工轿愣愣出神:“博物馆是暑期‘遛娃’的绝佳去处,又凉快,宝宝虽然现在还看不懂,熏陶熏陶也不错。”

安徽淮北高中生阿寰(化名)花费100多元,从之江馆区文博商店购买了几个钥匙串和冰箱贴,他还在非遗手作互动区请工作人员帮他盘了个手串,工作人员贴心地为他选择了低调沉稳的色调,并告诉他,这种不太华丽的手串比较适合男生佩戴。

“以前总觉得文物就是放在展示窗里,只能隔着玻璃欣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现在博物馆将文物元素巧妙地融入这些日常小物件中,打破了我对文物‘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让文物元素和生活元素真正结合在一起。”阿寰对购买的几件物品都爱不释手。

从“物的集合”到“人的连接”

杭州是“博物馆之城”,目前拥有299家博物馆,在全国名列前茅,博物馆已融入这个城市的基因。

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数据统计,2024年,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364.4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82个,举办社教活动6483场次,活动服务公众169.7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家长利用暑假等黄金时间段,带着孩子到博物馆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传承。年轻人则把博物馆当作一个社交场所,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还能带回文创产品到社交平台分享,实现悦己悦人的情绪价值。“去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现在,博物馆又多了一层经济属性,虽然浙博、杭州博物馆等是免门票的,但其相关文创商品的售卖、馆内收费的展出和互动项目、周边餐饮住宿等,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受欢迎的博物馆往往具备科技感和互动性强、颜值高、设计妙、社交属性高等特点。杭州各博物馆的细分垂直化做得越来越好,“卷”出了特色。比如,主打“烟火气”的浙江省非遗馆、地处室外且只有6件藏品的临平古海塘博物馆等,现在也是不少年轻人的拍照打卡地,吸引游客的能力开始追赶西湖等传统景区。

博物馆文创周边产品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目前博物馆经济的主攻方向。去年,浙博的爆款棉花娃娃“青砚”在摩点平台上众筹,初始目标仅为3.9万元,最后众筹额超13万元。“青砚”一上线就成了摩点平台上棉花娃娃销售榜的冠军,现在已成为浙博的“文创镇馆之宝”之一。

浙博的文创产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些产品并没有简单复制文物的外形,而是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开发。比如,将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互动性的文创产品,或对不同文物元素进行创意组合,开发出全新形象。

记者手记

从展示橱窗到生态系统

构建博物馆与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让博物馆经济带动消费,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形象的新橱窗。

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博物馆承载着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但博物馆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它不仅仅是“物的集合”,更有“人的连接”。博物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文化展示橱窗,发展为集看展、互动、消费、社交与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生态系统。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徐晟哲 文/视频 步恩撒 摄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