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繁星、钱塘碧水、天目叠翠……放眼杭州,满眼都是绿水青山。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杭州始终坚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8月4日到8月10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等百余位记者齐聚浙江,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开启“活力中国调研行”的浙江主题采访活动。
昨天,“采访团”走进杭州临平区和余杭区,探寻“美丽杭州”护美“绿水青山”的密码。
如何实现碳排放量零增长?
走进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一块巨大的智慧能源管理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园区的能耗、光伏发电等各项指标。
零碳园区,通过有效碳抵消实现年碳排放总量零增长。茧Space产业工业园的强项是做“加减法”——通过融合“节能改造与绿能能源开发”的双重路径,增加绿电用量,抵消碳排放,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一年能创造上百万元的收益。
“零碳园区的设备能实时监测能耗,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容易复制和推广,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妇女报》见习记者车雨萌说。
茧Space产业工业园是临平区在绿色能源领域发力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临平区启动“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依托“2+3+N”产业体系(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三大优势,N个未来赛道),构建起了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在“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的推动下,2024年,临平区绿色能源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1.82亿元,居全市首位。
“中国绿港为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日报》国际部记者张佳欣说。
青山如何变金山?
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被称为“禅茶第一村”,也是陆羽洗心著《茶经》之地,拥有浙江十大名茶之一的“径山茶”。
20年前,径山村还是个山多田少的贫困村,经过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径山村走出了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2005至2015年间,径山村启动对生态基底的系统性修复与治理工程,推动茶园管理模式向生态化转型,有效保护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肥力,获得了有机茶、绿色食品等认证,为茶叶赋予了生态溢价能力。
如今,径山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道路,成立旅游公司,打造“径灵子”IP、推出数字VR旅游,串起围炉煮茶、苏子遗墨等“十大禅意场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6小时延长到了1天以上,消费贡献率提升到50%。
“以前,游客一心奔径山寺。现在,更多人会留在村里,体验茶文化。”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说,“茶园变景区,农居变民宿,非遗项目成了深受游客欢迎的体验项目。”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径山,没想到一片茶园能衍生出这么丰富的产品与体验项目。”中国日报记者陈烨感慨。
去年,径山茶品牌价值突破3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55亿元,先后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与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村等80多项称号;村集体年可分配收入从2005年的3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887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亦从2005年的7702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61737元。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