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从溯源到实践: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我市引发强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5-08-11   杭州日报

以文铸魂,以史明道。

8月6日起,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综合频道和浙江卫视晚八点档播出,节目以“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为题,聚焦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历程,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文化理念、宏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厚的文化情怀。

连日来,我市干部群众踊跃收看,掀起学习讨论热潮。大家表示,回望20年历程倍感振奋,未来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硬实力,推动文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围绕“今、古、人、文”

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

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何强调“工程”二字?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实实在在的载体”。

“我们中心组织编撰的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是首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项目,也是浙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的先锋队和重要力量。”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尹晓宁介绍,2005年杭州市社科院组建该中心,邀请宋史学者何忠礼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的20年,亦是中心发展的20年。该中心目前硕果累累,已出版百余部专著,承担4个重大项目及84项子课题,改变了宋史研究“重北轻南”格局,填补多项学术空白,发现并培养大批青年学者,更是助力杭州成为学界公认的“全世界南宋史研究中心”。“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书写‘今、古、人、文’华章,为彰显浙江文化厚度发力。”

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如何在20年时间将一片沃土转变为一场文化盛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杭州正在不懈探索新路径。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2022年,宋韵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我们上城区是‘宋韵’含量最浓厚的地方,也是最能展现浙江文化标识的地方。”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副局长陈欢看完专题片,会与同事们不断讨论:“如何让千年宋韵可观可感、融入生活,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标识’,是时代之问。而我们是解题者。”

“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已经不止一次登上央媒了。这次是专题片《文以兴业》的第一个场景,我们大家都特别激动。作为文旅部门,这是我们探索三个‘文化+’路径的实践之一。我们正努力让文化气韵‘流动’起来,把游客留下来,让不同群体以最舒适的方式接触、体验、沉浸在独特文化中。”自豪之余,陈欢更坚定了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技术人文摆渡者的信念:“专题片让我直观感受到20年来浙江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源泉,为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8月7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成立。这标志着贺知章研究从分散走向协同,形成传承与研究的强大合力,也为跨湖桥遗址的‘文明之源’注入千年诗意。”专题片第一集《文以立心》中,习近平同志伫立跨湖桥遗址八千年独木舟前,强调对文化需怀尊崇敬畏之心,这让萧山区蜀山街道宣传委员金丹楠深受触动。“与这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同源共生的,是流淌于萧山大地的千年‘诗意经典’。”金丹楠说,作为贺知章故里,蜀山街道系统打造贺知章文化IP,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街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连续举办贺知章文化节,编撰出版相关书籍,开发主题文创,有力提升了贺知章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从“悟空一棒”到“水袖一挥”,从“西湖一景”到“村咖一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打开了全新空间。

“专题片生动呈现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蓬勃气象,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过灵芝认为,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需加快构建产学研系统创新生态体系,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优势。她建议,鼓励杭州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基地,培育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消费场景,扶持掌握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军市场主体,选育高素质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看到专题片中安吉余村的鲜活案例,经典画面让人深切感受到‘两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具标识性的理念。”市政协委员、环资界别代表金励回味着片中细节,对这一理念蕴含的文化力量感触颇深。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他见证了“杭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无废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杭州落地生根的成果。“今后,我将继续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为切入点,争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的排头兵,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4年5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让专业人才下沉乡村,不仅“送文化”,更“种文化”。“文化特派员制度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派驻临平区沾桥村的区级文化特派员陆希观看专题片后感慨,“我深受鼓舞。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乡村,开展文艺活动、挖掘文化遗产,让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这既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又激活了乡村文化活力,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如今,特色农文旅新场景在农村遍地开花。”派驻淳安县左口乡显后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张志鹏观看专题片后深有感触,“我深切体会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无限能量。新征程上,我要向前辈学习,让文化之花绽放在山水间,持续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诚然,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与创新,更在于它能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是最终落脚点。

从西子湖畔,到大运河边,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馆(站)、杭州书房、农村文化礼堂……20年来,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破土动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逐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专题片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备受鼓舞。”杭州图书馆馆长刘冬信念更加笃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杭州图书馆始终秉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平等、惠民、无障碍”的初心,通过系列举措推进“阅读之城”“书香杭州”建设:“一键借阅”平台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线上可借、书店可借及数字阅读,打破传统流通模式;打造“银龄友好”和视障阅读空间,为所有群体提供无差别服务,彰显人文温度;讲好“西湖传说”,使馆藏古籍“活起来”,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图书馆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努力诠释好这句话,为‘八项工程’增添生动注脚。”刘冬说。

在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小阵地”发挥着“大作用”。

“社区是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虽是‘小阵地’,但能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精神滋养。”笕桥街道天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叶平组织社工和居民观看专题片后说。天新社区将品牌文化建设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以“汇・新三馆”——“新聚汇”党群服务中心、“新享汇”社区邻里中心、“新福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这些文化阵地把居民聚在一起,像家人般相处,促进了社区和谐,助力实现‘聚汇天新驶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张叶平在工作中真切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文能致远,向美而行。把传统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独有的教育资源,是为未来的文化建设谋篇布局。

“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强调的‘文化为民’价值导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钟铁城每天准时收看专题片,对片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论述尤为关注。“这与我校共青团长期开展的中医药特色美育探索与实践高度契合。”近年来,该校共青团围绕中医药文化校园浸润目标,创作了一系列中医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其中,大型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医技、医道具象化,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精髓,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多元传播与创新表达。“我们将继续探索中医药特色美育创新路径,为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钟铁城说。

文化的长河奔涌不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践如河石铺就繁荣航道。专题片引发的学习热潮持续升温,化作动力推动我市干群前行。无论是研究者、文化工作者还是践行者,都在让文化力量浸润人心,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杭州结出更多硕果,为打造文化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滋养与奋进力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记者 姚似璐 刘悦 葛玲燕 金婷婷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