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畔,有“最懂科学家创业”的孵化器
一湖秀水,“酿”出中国威士忌新地标
7月底至8月中旬,杭州13个区、县(市)陆续举行区、县(市)委全会,为区域发展擘画新蓝图。
一份份全会工作报告,既是一张张年中答卷,也是一张张未来“施工图”,共同勾勒出一辆驶向未来的“创新号”杭城专列,将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高质量发展壮阔图景从蓝图铺向现实。
8月1日,都市快报推出首期《从区委全会报告看“未来杭州”》报道,聚焦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等6个城区。今天,“创新号”杭城专列再次启程,走进富阳区、临安区、临平区、钱塘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的“未来计划”。
打造“最懂科学家创业”的孵化器
富春江畔,科学家们纷纷回到富阳。
“创业不仅要拼技术,更要有人才生态。”飞旋科技董事长洪申平站在富阳区灵桥镇生产基地前说。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富阳人,2018年带着国际领先的磁悬浮技术返乡创业。
往西不远处,杭州光机所的银湖激光科技实验室里,蒋仕彬正在用金刚石薄片打造“冰刃无痕”的科技魔法。这位从大源镇走出的国际光学专家,2018年促成上海光机所与富阳区合作,栽下了杭州光机所这棵“科技梧桐”。
“科学家与市场间的‘技术翻译官’就在这里。”蒋仕彬说,银湖激光之所以落户富阳,正是因为杭州光机所不仅能为企业融资,还能帮助企业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
富阳区正在打造“最懂科学家创业”的孵化器,并定下了“全年完成转化落地项目100个以上”的目标。
新安江畔的建德市,也在打造“最懂创业者”的“建德模式”——“创新创业在城区、成果转化在建德”。
今年,建德市将迭代“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创新机制,力争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以上,新建高校技术成果转移中心3家、校企联合创新平台10个,培育全国首批科技小院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育一批科技服务、信息软件、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强力支撑。
以智能机器人为名建一个“谷”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杭州多个区、县(市)早有布局。
前不久,位于算力小镇的杭州星物种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了一款具身智能空间场景清洁机器人。
“它像个聪明的小帮手。”星物种创始人洲涌介绍,大脑是“空间清洁大模态大模型”,眼睛是深度相机,能精准识别环境,并拥有智慧灵巧的机械臂,实现从传统平面清洁到全面空间清洁的跨越,并且“全天候响应”。
目前,清洁机器人已经在多个公共场所及其卫生间开展实地测试,预计7月正式落地商用。
机器人已站上新风口,大运河畔的临平区正御风而行,谋划建设智能机器人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青山湖畔的临安区,也站在新风口定下了新的目标:聚焦人形机器人、新型存储芯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全年引育亿元以上项目80个。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