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帮菜植根千年城脉,味承山水灵韵。作为南宋都城饮食文化传承,以“清鲜平和”为魂,融宫廷雅趣与市井风味。依托西湖、运河滋养,食材鲜活、应时取料。如今这“味觉名片”持续焕新,守本味、融新韵,成为展示杭州历史底蕴与生活美学的生动窗口。
如何推动杭帮菜在守正中创新,进一步提升杭州美食的文化影响力,更深层次挖掘 “杭州味道” 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期“政协视点”,我们邀请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餐饮企业代表以及美食博主,为这口“杭州味道”出谋划策。
杨 欣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水乡生活 文化传承
我觉得杭州菜最该突出的,是水乡生活文化。这是老百姓日常的饮食,是他们平时真正在吃的东西,把这些告诉别人很重要,人们会因此感兴趣,因为这是一种可体验的生活。杭州菜的魅力,更多藏在寻常烟火里,而非遥远的历史叙述中。其次,杭帮菜的文化传承与本真性,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是否用好核心技艺与代表性技法;二是能否体现中餐独有的传统烹饪哲学——这是我们有别于外国饮食的特质,必须坚守,像五味调和、时令养生等理念,要守住文化根本。
周鸿承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轻装上阵 回归大众
推动杭帮菜创新,首先要守正,回归为老百姓做菜的初心。虽然不少经典菜品历史厚重,但我们不必执念于复刻或复原当时味道,如今更应贴合现代人的口味与需求,要放下历史包袱。人类非遗讲究技艺大众化,杭帮菜需回归“家家能烧”的本质,避免过度精英化。创新要先守正,卸下历史包袱,让烹饪技法轻装上阵,回归大众。
韩永明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与厨艺学院教师、浙江省首席技师
关键词:演变适配 与时俱进
杭帮菜地方标准,会随工业化、食品科技发展而调整,这符合其历史上逐步演变的规律。1956年杭帮菜谱记载,西湖醋鱼最后打芡后要浇明油(猪油)。现在不用,是因天冷时猪油会凝固发白,影响菜品外观。杭帮菜要往前走,需要既接地气,价格让百姓接受,还要贴合年轻人口味;坚持时令、新鲜、大众喜爱的特质,与时俱进。不必纠结“守正”与“创新”的对立,杭帮菜本身就是在创新与借鉴中发展的,这才是它应走的方向。
林 航
市政协委员
关键词:烟火地气 破圈路径
近年来走红的美食都有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特点,贴近普通人生活。杭帮菜若想破圈,或许应更注重接地气的层面。从米其林榜单可见,不少接地气的小馆颇受关注。可结合网络传播规律,重点推广贴近百姓生活的食材、菜品、小吃等,深耕“接地气”这一方向。
戴中天
市政协委员
关键词:古籍智慧 文化复兴
良渚共富工厂推出的“宋韵中国,古法鲜酪”,根据《齐民要术》记载的古法制作,在杭州各旅游景点热销。这款产品将老底子技艺与文化结合,配上贴合时代的包装,这也是复古创新的典范——从古籍中发掘智慧,以现代手法复现并优化口感,以贴合时代的包装实现复古创新。类似的文化亮点还有很多,如茶道等,都蕴藏着待发掘、待复兴的潜力,值得深入探索,可借鉴这种“古籍智慧+现代转化+潮流传播”的模式,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新生。
沈 立
杭州楼外楼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餐饮旅店协会常务副会长
关键词:坚守本位 传承创新
西湖醋鱼讲究从捕捞到上桌不超过半小时,这正是传统杭帮菜对鲜嫩的坚守。我们有五位厨师专攻此菜,最短的已做了8年7个月,最长的达32年,只为把这道菜做“正”。 我们不仅要守好12道非遗名菜的根基,更要积极创新——将新原料、新口味的菜品融入菜单,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王晓乐
临平区政协委员
关键词:时空拓展 特色重塑
杭帮菜的创新可从时空两方面着手:时间上,除了延续既有脉络,还能挖掘历史名人与菜肴的关联,由此研发新菜品;空间上,打破原有的杭州主城区局限,将临安、桐庐、余杭等周边地区的优质食材纳入其中,比如当地的笋、茶等,用这些食材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菜品。
李峻金
杭州市商务局商贸运行处一级主任科员
关键词:标准兜底 规范发展
标准化是杭帮菜守正的一部分,并非限制创新,而是起到兜底作用。若餐厅食材选错、做法不当或功夫不足,易导致菜品“翻车”,既影响大众对杭帮菜的整体印象与声誉,也不利于杭州美食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杭州市商务局去年已出台龙井虾仁、东坡肉、叫化童鸡、西湖醋鱼、小笼包5个标准,对原材料、烹饪过程及色泽、气味等感官指标作出规范,还明确了出品温度与时间。今年计划为所有经典杭帮菜制定系列标准。
司马一民
资深媒体人
关键词:杭州味道 十六字特质
杭帮菜的根本在于 “杭州味道”,这由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社会条件决定。经数千年发展,形成 “讲究时令、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口味清淡” 十六字特点,看似平常却内涵独特。讲究时令,即依季节食用;选料考究,注重食材原产地,体现 “一方水土一方味”;制作精细,指向制作标准化;口味清淡,则契合现代人少油少盐的健康理念。
详情请关注
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HTV1
周日21:30播出的《我们圆桌会》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