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的暑气仍未消退,但空气中已悄然弥漫着“开学倒计时”的紧迫感。
8月21日上午9点,浙江图书馆刚一开馆就涌进了不少人,自习室的座位很快被占得七七八八。其中不乏埋头于作业本、习题集间的“学生大军”,一场无声的“作业冲刺战”正在这里上演。
“学生大军”上座率走高。记者 滕一韬 摄
有的“最后冲刺”,也有的开始预习
走进自习区,冷气裹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学习的氛围感扑面而来。
“这道题在家里写的时候思路卡住了,到图书馆刚坐下就解出来了。”准高三严同学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推导。
严同学。实习生 戴雪 摄
严同学从8月初就开始泡图书馆,早上9点到下午4、5点,每天雷打不动。“在家里感觉有时候会被手机或者各种事情吸引注意力,但在这里大家都在学,不自觉就会带动你,翻书声,又或者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听着就有动力。”
另一边,天元公学的高一生杨博诚正对着物理练习册演算。面前的桌面上,摊开的试卷已完成大半。“暑假前半段出去玩了两周,回来才发现作业比想象中多。”他抬手推了一下眼镜,另一只手上的笔还在快速书写。“现在每天来图书馆赶进度,已经完成了90%,争取今明两天把剩下的都清掉。”
奋笔疾书的杨同学。实习生 戴雪 摄
相隔三排座位,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的项美茗正对着地理课本做笔记。与杨博诚的“冲刺模式”不同,她的暑假作业早已全部收尾,此刻正在提前预习要学的内容。
“我就住在附近,过来也比较方便,夏天天气太热,泡泡图书馆也蛮好的。”她笑着晃了晃手里的荧光笔:“趁最后几天把新知识过一遍,开学能轻松点,心里也能更有个底。”
有学生相约结伴,也有家长来监督
“同伴效应”在图书馆里随处可见。
在开水间,浙大附中的陈同学和张同学接好水杯,快步走向座位,很快投入了下一轮“作业攻坚战”。
实习生 戴雪 摄
“特地约好来图书馆一起补作业,两个人互相监督,效率高多了。”张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在做地理,同学则在做数学。
“作业其实剩得不多,但在家磨磨蹭蹭写不完。”陈同学用笔尖敲了敲试卷,“你看,来这里两小时,我已经写完三张卷子了。”
除了同学间的相约结伴,在自习室里还有“一大一小”的亲子组合。
杨绎潼和妈妈。实习生 刘心镜 摄
在借阅室的儿童阅读区,文一街小学二升三的杨绎潼在小书桌前写着命题小作文。“之前偶尔会带着她来看看书,不过带来写作业还是头一回。效果也很明显,在家拖了三天的作业,今天一小会就马上要写好了。”一旁的妈妈王女士轻声说,手里还拿着给孩子准备的水果盒。
“在家里太容易分心了,一会儿说自己想吃零食,一会儿又想玩玩具,写10分钟作业能跑三趟厕所。”王女士说,上一次带女儿来借书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业,便试着让她也加入了。
“学生大军”。实习生戴雪 摄
“你看,她现在笔都没停过,偶尔抬头看看周围,见大家都在写,自己又低下头继续。”王女士笑着指了指孩子面前的作业登记本:“还剩三分之一没完成,主要是几篇作文,但是照这速度,明天就能写完。”
王女士说,明年暑假要早点来。
“让她在图书馆养成专注的习惯,别再拖到最后赶作业。”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