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村干部“晨跑”20年攒下上百本笔记
发布时间:2025-09-03   杭州日报

这些“错题本”成了基层治理的“好教材”

杭州日报讯 “中标了!”8月6日,临平区塘栖镇塘栖村工作群内,身在陕西省汉中市的村党委书记唐国标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放下手机,他心中狂喜。

那是汉中市西乡县一个名为“基层带头人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培训交流”的项目,项目内容是当地50名乡村干部、新农人赴浙江进行为期12天的乡村运营实训。塘栖村首次参与这一类型的培训项目竞标,却在全省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开创了先河,太难得了。”唐国标说。

拿下西乡县项目的第二天,唐国标没有着急回村,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四川省广元市,酝酿对接新的乡村项目。村子的业务越做越大,村民们都很激动,同时,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村子能有今天,都是“跑”出来的。

跑?谁跑?怎么跑?这就要从20年前说起……

“跑步”上门,35岁“当家人”找到“良方”

村道交错整洁,碧水倒映出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居,水上乐园、共富果园、研学中心分布错落——走进塘栖村,一幅独具风情的江南水乡画卷就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塘栖村村委会档案室的一角存放着上百本“晨跑笔记”,好些本子的封皮都已卷边,纸张也已泛黄,里面的字字句句却真实记录了塘栖村近20年的来时路——“村民老王家庭土地纠纷”“村里的路太窄了,能不能修宽”“垃圾中转站施工有偷工减料”“关于塘栖村发展文旅产业村民股份认筹意向调查”……

“现在看看,这些都是宝贝,是‘藏经阁’里的‘良方’。”现年55岁的唐国标笑道,“我们的村干部就好比上门问诊送药的‘赤脚医生’。”

2003年,原蔡家埭村与三官堂村合并成立塘栖村。然而,村道坑洼、民房破旧、垃圾遍地,村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多少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5.7万元——当时的塘栖村,是不折不扣的“脏乱差穷”。

村子经济基础薄弱,村里的氛围也不和谐。村干部腰杆挺不直、威信树不起、做事没激情,村民们则满腹牢骚、一盘散沙。如今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沈雄伟对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那时候是真留不住人,绝大多数人都去外面打工了,包括我,老早就出去了,在城里跑出租车、开超市。”

2005年,唐国标当选村党委书记。35岁的新任“当家人”踌躇满志,无论如何都要为村子发展掘到“第一桶金”。然而,村里人心不齐,干什么事都没了基础。于是,唐国标但凡有空就到村里走动,听听村民真实的声音。奈何白天大多数村民要出门上班,没人聊;晚上村民又各有各事,没空聊。“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跟你熟了,信任你了,很多工作才能水到渠成。”唐国标说,因此,他有了“晨跑”的想法,并很快成了村“两委”班子的“领跑员”。

“晨跑”不是要锻炼身体,而是因为时间紧迫。塘栖村面积有4平方公里,自然村之间有点距离,为了抓住早晨村民在家的时间,村干部要跑着上门。

聊得多了,村里的问题也逐渐清晰了。归纳下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因征迁、口角等造成的典型农村纠纷,另一类则是因打牌、借贷等引发的经济类纠纷。针对这些情况,村“两委”成立了由村干部、退休法官、老民警、老党员等组成的调解队伍,深入源头,一次次组织矛盾调解。“晨跑”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夜跑”再次上门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带回来继续研究解决。

随着村民关心的问题一点点被解决了,人心也凝聚了起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唐国标把盘活村集体经济的脑筋“动”到了处置存量资产和开发村级留用地项目上。塘栖村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本土企业,建设标准生产用房,利用5.3亩村级留用地建造的4500平方米的港润大厦,年租金一度达到320万元。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几番,“贫困落后”的标签被彻底撕了下来。

一年跑出300多条民情民意,人心越来越齐

以2016年为起点,塘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工程陆续进村,总共有100多个。“晨跑”的队伍也更壮大了,不仅是村干部,网格员、村民组长、项目监理也都加入了“跑团”。“跑团”被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的跑动距离约6公里,跑完一个网格至少得2小时。

“晨跑”中,“跑团”成员会不时停步,关注项目进展,检查工程质量,同时继续搜集民情民意。最多时,“跑团”一年搜集民情民意300多条。

“村里修路涉及150户,147户同意,3户不同意……”一本老旧的“晨跑笔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那是塘栖村在2016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遇到的一件事。修路工程需要拆除部分村民的围墙、辅房,有的村民认为补偿价格低了,不愿意配合。为了这事,村干部们“晨跑”“午跑”加“夜跑”,却始终未能有效推进。唐国标想到了办法,他组织召开了一次民主听证会,请同意拆墙拆房修路的村民一起做思想工作。村民给村民讲道理,果然更容易说通,原先不愿配合的村民终于选择为村集体利益考虑,修路工程顺利开展。

在一圈又一圈的“晨跑”中,塘栖村的面貌悄然变化:水清、岸绿、路畅、景美,水韵塘栖的秀美逐步显现。恰在此时,唐国标在“晨跑”中听到了村民新的诉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没有让一部分人留在村里就能赚钱的办法?

村民朴实的愿望,需要通过引入新的产业来满足。塘栖村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先天具有经营农家乐的优势,可那时村里没人干过这一行,能不能做好,谁心里都没底。村“两委”班子讨论后决定,先引进一家农家乐经营户作为示范,再与村民商讨之后的工作。就这样,常年在城里奔波的沈雄伟夫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段时间,国标和其他村干部三天两头找到我们,帮我们分析前景。”沈雄伟说。2019年11月,沈雄伟的“芦塘鲜”农家乐正式开业。第二年5月枇杷节期间,农家乐的营业额做到了近80万元,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4点,餐厅的炉灶都闲不下来。“以前总在外面跑,收入虽然高,但总感觉是在漂泊。”沈雄伟说,“现在收入也不错,还能陪陪家人,感觉还是在家门口赚钱‘香’。”

2016年到2019年,塘栖村相继举办了千家宴、千福宴、千寿宴、千禧宴四场大型家宴,表彰了在庭院整治、垃圾分类以及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先进个人,并鼓励在外打拼的青壮年村民返乡创业。人心越来越齐,村民们不仅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更从心底里认可并期待村子的未来——这,也是塘栖村进一步发展的伏笔。

“晨跑笔记”变“致富经”,各地村干部上门“跟跑”

村子的环境变好了,知名度提高了,游客也变多了,唐国标开始思考如何让村子拥有更多业态,让更多人融进来、留下来。正好塘栖镇着手打造“水韵风情线”项目,塘栖村是“水上游线”的最大站点,于是,“晨跑笔记”上多了这样一行字:“关于塘栖村发展文旅产业村民股份认筹意向调查。”由此,塘栖村开始了“三众三筹”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2年,塘栖村以“村集体+村民+商会”的众筹模式打造出一个共富水上乐园,乐园里皮划艇、丛林穿越、卡丁车等游乐项目应有尽有,节假日单日最高营收可达6万余元。这个项目中,村集体占股20%,村民和商会各占股40%。项目能够顺利落地,还是离不开“晨跑”。村干部上门向村民解释众筹的可行性方案:认筹款先期由商会垫付,前期分红时先扣除认筹款,之后村民就能享受项目收益,这样一来,村民的认筹风险就降到了最低。

2023年,同样靠众筹建设起来的世纪果园项目也进入了产出阶段,草莓君、日本脆柿、软条白沙、象山红美人、东魁炭梅、翠冠梨等不同品种的水果成了村民、游客眼中一道新的风景。今年3月,果园的吊挂升降式“天空草莓”走红网络,周末单日客流破千人次。

打造众筹乐园、果园的同时,一个由塘栖村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办的乡村共富研学中心也在悄悄“发育”。2023年10月,研学中心试运营,接待的第一批培训学员是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乡村干部。塘栖村的村干部带队接送,课程组量身定制“乡村共富经验”教学内容,自营食堂热情招待一日三餐,研学团学成满意而归。首单顺利完成,研学中心的“访问量”不断增加,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干部、新农人不仅前来参加理论学习,还在塘栖村的村干部身边跟岗“晨跑”。同时,研学中心的十余名省级名师还前往贵州黔东南州、安徽宿州、湖北恩施州等地开展研学“回访”,实地“传经”,对口扶“智”。

“今年六七月是我们研学中心的旺季,学员来自云南、四川、江苏、新疆、贵州……研学基地的客房几乎不够住。八月、九月的课程也都是排满的。”唐国标说,今年以来,研学中心营业额已达200多万元,“从前我们的村集体经济靠的是资源、资产,农民卖的是农副产品。现在,我们农村也可以卖知识、卖理念,就是那个词——‘知识付费’。”

村子还在发展,“晨跑”从未间断。与早年不同的是,如今“晨跑笔记”上记录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关于村子未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多。

微议 路在脚下

首席记者 钟玮

20年间攒下的100多本“晨跑笔记”,既是塘栖村发展路上的“错题本”,也是一部关于基层治理的“史记”。“晨跑”之所以能常跑常新,一方面靠的是村干部双脚的勤快,另一方面得归功于村集体对于“家乡该如何变得更好”的思考。行与思并行,才有了如今村子氛围融洽、景致秀美、产业兴旺的新貌。

100多本“晨跑笔记”,还体现出了基层治理者的勇气与担当。村干部敢于直面问题,甚至主动跑到村民中间“找问题”,在不断化解矛盾和群策群力找出路中谋求发展,这是塘栖村从撕掉“脏乱差穷”标签到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核心动力”。正因如此,55岁的唐国标在拿下西乡县项目后发到工作群的那条仅3个字的消息,饱含着“摸石头过河”后胜利的喜悦。

100多本“晨跑笔记”,更承载了塘栖村从自我“生血”到向外“输血”的全过程。将行之有效的共富经验以“知识付费”的方式移植到全国其他乡村,自家的“错题本”变成了可以共享的“好教材”,这是产业的创新,又何尝不是杭州乡村基层善治品牌价值的提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是找准解题的“线头”。塘栖村从“晨跑”入手,不仅解开了村民的急难愁盼,更跑出了村庄向上成长的路。这也充分印证了那句家喻户晓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钟玮 实习生 毛欣欣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