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从烽火童年到精神火炬 九旬抗战老兵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03   杭州日报

历史的回响

杭州日报讯 八十年风雨沧桑,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依然叩击心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近杭州抗战老兵,聆听他们重述枪林弹雨中的生死瞬间,回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他们曾是吹响冲锋号的司号兵、穿梭封锁线的“小信鸽”、拼死攻城的战斗员,以稚嫩之肩扛起家国重任,用热血与勇气在抗战史上刻下印记——这是他们青春的印记,更是家国的刻度。如今,他们已近百岁,白发苍苍,目光依然明亮。

这既是一次跨越八十年的回眸,也是一次穿越烽火的致敬。而这些千千万万个瞬间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依然在复兴的道路上指引我们前行——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始终照耀着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

小信鸽 郑佩兰

女,1931年4月出生,河北定县人(现定州)。1942年起为八路军传递情报,1944年加入八路军队伍。之后参加了解放太原、兰州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赴朝鲜战场救治伤员,回国后成为一名军医。

遇到敌人就把信吃掉

94岁的郑佩兰安静地坐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窗边的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上——这双手,曾握过锄头、传递过鸡毛信、持过枪、救护和治疗过伤病员,如今正微微颤抖着,却依然精准地将一张纸片对折、卷紧、捻转。

“就这样,塞进裤袋,躲过搜查。”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片穿越时光的羽毛,落进我们的心里。

郑佩兰出生在河北定县一个抗战家庭。她的童年没有风筝与童谣,只有炮楼的黑影和日军皮靴的闷响。11岁那年,她成了八路军的“小信鸽”——因为年纪小,又是个女孩子,敌人不会对这样一个看似懵懂的小姑娘多加防备,她也成了封锁线上的一名情报传递者。

那时的她还不识字,不知道信里写着怎样紧急的军情,只牢牢记住大人的叮嘱:“把这个送到邻村的联络点,要是遇到敌人,就赶紧把纸吃掉。”那时候的信纸是软乎乎的棉花纸,藏着能帮八路军打胜仗的关键信息。

村与村之间不算远,每次传递情报时她总是挎个篮子、拿着锄头,揣着情报,低着头快步走在田埂上。遇到敌军盘查,她会故意攥着衣角低头,用孩子的怯生生掩住心里的紧张——正是这份聪慧的“不起眼”,让她一次次躲过搜身,把情报安全送到战友手里。

到了晚上,她常常守在屋顶上放哨。她的家是八路军伤员隐蔽据点,夜深人静时更不能有丝毫松懈。只要听到狗叫声,她就立刻警觉起来——那意味着有人靠近,必须马上通知伤员们躲进地道、迅速转移。

80多个春秋掠过,炮楼的黑影早已消散,田埂上的脚步声也成了回忆。当年那个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的小女孩,如今再讲述起过去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勇敢依旧令我们动容。

不畏牺牲、不惧艰险——这是一个小女孩用行动诠释的信念。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看到了劳动人民智慧与勇敢的传承。正是这万众一心的信念,最终凝聚成奋勇抗战的磅礴力量。

攻城兵 张明轩

男,1930年3月出生,山东济阳人。1944年参加抗日战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曾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日军靠的是武器 我们靠的是意志

“半天的战斗下来,我们队里40多名战士只剩下了13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啊!”提及过往,张明轩的声音里满是岁月的厚重。

他的老家属于齐鲁边区的大平原,在抗战时期属于沦陷区,烽火连天。

张明轩亲历了多次激烈战斗,其中攻打宁津县城的战斗,是一场硬仗。“那场仗,难打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明轩禁不住感慨。他记得,当时守城的伪军与日军之间存在矛盾,八路军抓住这个机会,决定里应外合,趁机攻城。

“我们这边能调动的兵力,全部加起来还不足400人,可守县城的敌人足足有800人,兵力差了一倍。”为了突袭,天还没亮,他们就打响了战斗,从南门一直攻到北门,从凌晨四五点一直打到上午十点多。战斗中,队长不幸牺牲,作为副队长的他接过了指挥棒,对战友喊:“继续冲!跟敌人拼了!”当时,每个人只有一把土制短枪、五发子弹和一把砍刀,装备简陋,却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日军靠的是武器,我们靠的是意志。就凭着这股劲,咬着牙跟敌人血战到底。”张明轩声音低沉。他所在的队伍,被上级称为“娃娃队”,队里都是十五六岁的新兵,最大的也才十七八岁。他们背着一把砍刀,斜挎在身后。“子弹打光了,就拿砍刀继续冲;哪怕只剩一口气,也得跟敌人拼到底,我们永远战至最后一刻。”在那场血肉搏杀中,他们击毙了两名日军,还缴获了一挺轻机枪。

由于通讯不便,南门和北门距离又远,等驻扎在北门的伪军响应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伤亡严重……最终,这场拼尽全力的攻城战还是失败了。但那段带着硝烟与鲜血的记忆,早已刻进张明轩的骨血里,战场上那声“继续冲”的呐喊,是他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印记。

虽然这场战斗以失败告终,但正如我们每一次前进的征程,都难免经历无数次的挫折与坎坷。伟大的成就,往往是在反复的跌倒与奋起中铸就;辉煌的今天,也是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赴后继所赢来的宝贵成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代人不畏风雨、奋勇向前的光明见证。

司号兵 马相生

男,1928年11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45年5月加入新四军,曾先后参加孟良崮战役、苏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3月退役。

军号就是我的武器

“滴答答、滴滴滴,这是冲锋号……”在上城区景芳五区的居民楼里,97岁的抗战老兵马相生缓缓坐直身体,颤巍巍地举起那只布满皱纹的右手,拿起军号放在唇边,深吸一口气,清晰吹出那段刻进骨子里的旋律——那是80年前,他在抗日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

“我当兵之后才开始学吹号。”1945年初,未满17岁的马相生加入了新四军。因为年纪小,他被安排做一名司号兵,没有步枪,手上唯一的“武器”就是一把军号。

清晨七点的起床号、八点的吃饭号、八点半的出操号、夜晚九点的熄灯号……军号声是部队生活的脉搏。而最令人血脉偾张的,始终是那视死如归的冲锋号。“冲锋号一响,啪!枪声大作,什么都不想了,就是向上冲!”马相生眼睛突然亮了,仿佛又看见当年的场景:

一次战斗中,马相生趴在潮湿泥泞的战壕里,心跳如擂鼓,手心沁满冷汗,却死死攥着军号。

连长一声令下:“冲锋!”

马相生猛地起身,昂首挺胸,将军号举向唇边——嘹亮的号声瞬间撕裂寂静的夜空。

那号声如同一把利剑,划破敌军防线,也让他的位置暴露在敌军面前。霎时间,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来,一块弹片击中他的肩膀,鲜血顿时染红军装。但他没有倒下,仍用尽全身力气吹响号角,队友们循着号声奋勇向前,马相生在战壕里坚持吹奏,直至昏迷过去……

当他苏醒时,城门突破,战役胜利。

那一声划破长空的冲锋号,从未在岁月中消散。时代在变,战场在变,“冲锋”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无论是国家建设的攻坚克难,还是科技发展的披荆斩棘,嘹亮的号角始终召唤着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奋力向前、再向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何文静 摄影 许卓恒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