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长23.5公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 余杭创了浙江省一个纪录
发布时间:2025-09-04   都市快报

20多年前,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就曾在《地球大炮》中描绘过自动驾驶场景——车上没有司机,也没有可以手动的操纵杆件;车与车的间距不超过两米,以超过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在城市大道上飞驰……

当自动驾驶进入现实,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感受?

“就像坐地铁一样稳,科技感好足!”刚刚过去的开学日,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学子们,拖着行李刚走出杭州西站,就惊喜地体验了一把“智能引导、自主避堵”的自动驾驶公交,科技感扑面而来——

这趟智能接驳专线,全长23.5公里,从杭州西站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20分钟直达,是目前全省最长的自动驾驶公交接驳线路。

这个由余杭交投集团投资建设、海康智联技术承建的“余杭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全力打造智能网联全国第一区”的建设目标指导下,于近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所有建设内容。

而从启动到初见成效仅用3个月,余杭交投集团,再次展现了惊人的“余杭速度”。

重构人、车、路关系的未来实践

什么是“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三者又如何一体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深度协同,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实现交通出行的智能化、网联化。

“聪明的车”是关键核心。车辆配备多种传感器和车载通讯终端,具备采集车辆状态和周围环境信息的能力,并实现与其他车辆或道路设施的通信。

当前,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车载终端装配率提升方面,已完成330辆传统公交车及200辆出租车辆的网联化改造;在规模化示范应用方面,新增自动驾驶公交线路1条、自动驾驶公交车5辆、智慧充电车2辆,新建自动泊车(AVP)停车场1个。以上运行的车辆均具备了智能网联通信能力,使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得以高效运行。

“智慧的路”是基础保障。直连路口通过RSU设备和信号读取终端,实现了信号灯信息的实时推送,提升了车辆通行效率。智慧路口在直连路口基础上,部署了边缘计算单元(MEC)与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采用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实现了对路口交通流的精准感知和监测。

余杭已部署50个直连路口、64个智慧路口,通过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的应用,实现了信号灯信息推送、绿波车速引导、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预警等多种应用场景,提高了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而“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还需“强大的云”这一智慧大脑。通过构建区级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智能网联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异常行为预警和事件上报分析。通过电子围栏、轨迹回放、视频监控等功能,提升了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安全性和监管效率。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决策支持工具。

为了让数据“上云”更加顺畅,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对原有区级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扩容改造,实现了对全量车型、车载终端和新增路侧设备的全量接入。

车路云一体化正通过“车智、路慧、云强”的协同,推动交通系统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演进。

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

在北京亦庄,驾车横穿近5公里实现“一路绿灯”已成为市民日常;南京江宁区通过智慧街区改造,路口高峰期排队长度缩短10.47%,通行速度提升13.24%,这些场景印证着技术赋能交通的真实价值。

2023年亚运期间,余杭未来科技城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项目投入运营,它是杭州市第一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同时也是杭州市第一条取得智能网联测试牌照并开放运营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

今年,在此基础上,余杭交投集团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项目建设运营的实施主体,目前已完成“车路云一体化”1.0项目所有建设内容,文首提到的串联杭州西站与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智慧公交接驳线便是其中组成。

这条双向全长23.5公里、途经杭衢街、运溪路等主干道的线路,不仅创下省内最长自动驾驶接驳线路纪录,更切实解决了高校师生与瓶窑镇区居民的出行痛点。

通过规模化部署自动驾驶公交车,它将余杭多个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有机串联,让市民在通勤中真切感受“科技惠民”——车辆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实时响应路况调整,通勤效率与舒适度同步提升。

可以说,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注脚。

而当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既能绘就“人享其行”的美好图景,更能激活“城得其势”的发展动能。余杭加速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落地,在这片蓝海中抢抓先机,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解码智慧交通的“余杭方案”

立足前期深度调研与本土实践,余杭“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构建起具有标杆意义的智能交通生态——不仅率先建成省内最长的自动驾驶公交接驳线,还实现了杭州市最大的车路云覆盖规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交通体系。

在车端智能化建设中,余杭已形成全市体量最大的智能网联车辆矩阵。超500辆常态化运行的智能终端穿梭城乡,自动驾驶公交承担通勤主力,无人配送车穿梭园区楼宇,无人清扫车守护城市洁净,构建起多元场景协同的智能出行网络。

路端基础设施同步实现全域升级。36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110余个主要路口,闯红灯预警、盲区监测、交叉口碰撞预警等多项智能应用全天候运行,犹如为城市交通脉络植入神经末梢,让道路不仅能“看见”车流,更能预判风险、主动引导。

便民场景创新更显科技温度。项目改造了1个自动泊车停车场,支持自动泊车车位51个,实现了自动泊车示范应用。通过自动泊车技术,使具备辅助驾驶能力并适配场端信息同步的车辆实现自动泊车、一键驱车功能,优化停车体验,提升停车场的利用率;部署智能充电车,实现灵活移动充电,有效解决停车场充电设施不足、利用率低、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便民应用,让科技红利触手可及。

作为智能交通的“最强云脑”,余杭率先构建“中心云-区域云-边缘云”三级协同云控平台,可快速识别并处理交通事故、突发拥堵等状况,将响应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别,完美契合了高阶自动驾驶对实时性的严苛要求,为跨区域、跨层级的智能网联业务协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余杭区凭借这一突破不仅成为最先与市级平台互联的区级平台,更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有望为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落地提供标准化范本,为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树立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从车路协同的毛细血管到云端调度的神经网络,未来,余杭交投集团将深化开展项目运营,优化升级区云控平台功能,深化数据应用,强化对联网车辆的安全监管,在现有自动驾驶公交、AVP停车场等示范基础上,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为余杭区智慧城市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落地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辰璐 通讯员 沈晓峰 唐娇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