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十里林深万里风 ——一座山与一群人的奔赴与共赴
发布时间:2025-09-17   杭州日报

夕阳下的临安天目未来谷宛若一座梦幻般的城堡,嵌入绿水青山铺就的生态画卷之中。这里也是即将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考察活动重要承接地。

杭州日报讯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古老的哲思,早已道破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

2000多年前,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生态箴言,告诫世人,要“道法自然”“取之有度”。

时移世易,孟子笔下的“平衡观”“节制观”,如今正在天目山麓书写着新的生态答卷。天目山翠意绵延,苕溪水澄澈如镜。在生机勃发的钱王故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从抽象哲思变为可感可触的具象图景,成为临安生态文化最鲜明的印记。

从守护到反哺,再到守护,临安这座生态之城以“青山”为笺,“绿水”为墨,在生态文化进阶之路上精耕细作,不断上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临安答卷。

向荣

山水相映,树影婆娑,万物生长,文脉悠长。

天目山是生物多样性的典范,它的幽幽生境,孕育出万千生物,所绽放出的勃勃生机,成为北纬30度上一方集天地灵气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独特坐标。

这里是众多珍稀物种栖息、繁衍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7.56%,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最高达13.6万个,孕育了10462个已知物种。其中古树名木5615株,脊椎动物355种,昆虫256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3种,以“天目”命名的野生动植物有178种。它们各安其所,辉耀着天目山的“生态指数”。

这里是一方人文荟萃的文化圣地,儒、释、道三教共生共融。禅门临济宗于此中兴,道教宗师张道陵悟道此间,韦驮菩萨应化禅源寺,昭明太子苦读太子庵,苏东坡、赵孟頫、林语堂、郁达夫等历代名人在此抒怀寄兴,留下诗文九百余篇……

向善

新物种“惊艳”现身,新访客慕名而来,山水与人文的极致浪漫,展现出天目山的灵秀本色,更彰显临安在生态守护上的用心用情。

为守护好这道“浙西生态屏障”,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人防、物防、技防、法护”综合施治、“网、面、线、点”立体巡护,精心构建科学完备立体的“护山”体系。

重点围绕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等开展研究保护,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和“健康监测系统”,通过无损检测技术探查树体内部健康,利用微创技术为古树“疗伤”。同时,还建成了生态定位站、野外观测站等监测体系。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开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种群增强和回归等综合保护体系。将古树生长、物种动态、气象变化等数据接入“天目山生态大脑”系统,实现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为让四方游客和广大群众认识天目山、热爱天目山、共护天目山,天目山建成珍稀植物园、科技馆、生物多样性展厅等宣教阵地,并引进“大地之野”,在保护区设立自然学校,通过森林课堂、露营、自然艺术等体验式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深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的意识。目前,“大地之野”每年研学接待量近万人。

临安还创新发力,率先为“一座山”立法。出台了杭州首部地方性法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相继建立起“生态警务室”“天目山城管中队”“共享法庭”“检察官工作室”等工作和协作机制,形成了“一支队伍管保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向美

天目山的生态基因是流淌于山野间的生命密码,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有让人直观感受生态之美的生境空间,更有着生动鲜活的故事诉说着它的生态价值。

这个夏天,隐匿于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天目山脚下的西游农庄,往来投宿的游客络绎不绝。是什么吸引着游客远道而来,又甘愿驻足停留?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农庄,探寻生态背后的民生答案。

开门见青山,推窗览绿意,山水画卷和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入住西游农庄最直观的感受。就在农庄不远处,山间清泉汇聚成瀑,澄澈溪水映着蓝天白云。游客们或于瀑前品茗闲谈,或一个猛子扎入深潭,体验山间“野跳”的快意。

西游农庄民宿主方怡介绍,这个夏天,农庄前的“瀑布跳水”成为网红打卡点,拍照打卡的小红书、抖音博主纷至沓来,方怡热情“开门”迎客,为博主们停车、淋浴提供便利。一时间,天目山的“生态流量”节节攀升,不光西游农庄游客盈门,连周边的农家乐也一房难求。

“守着天目山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不愁没有客人来!”方怡的话里满是自豪和满足。西游村有关责任人介绍,得益于天目山的生态口碑,这些年,西游村百余家民宿农家乐,始终生意兴隆,户均年收益在50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同样因天目山的绿水青山受益的还有月亮工坊民宿主张慧云。作为土生土长的月亮桥村村民,张慧云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月亮桥村生态持续向好、村庄颜值日新月异、“月亮事业”日渐红火的全过程。

她通过对闲置农房进行创意改造,打造出“月亮系列”民宿集群,既保留乡村建筑的原生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美学,成为天目山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网红民宿。

在经营“月亮系列”民宿的过程中,张慧云依托天目山,大打“生态引流”牌,联动月亮湾漂流、鼋谷牧场等“慢生活”资源,为游客提供“客房外”增值服务,不光国内游客纷至沓来,还接待了全球8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国际友人,成为展示天目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窗口。

天目山之美融山水意趣、禅宗智慧、名士风流于一炉。随着天目山生态效应不断延伸拓展,其生态价值也向着精神滋养、心灵疗愈的高阶追求“进阶”。

上客堂禅意酒店“掌柜”刘超平洞察这一趋势,创新打造了一方沉浸式禅意空间:游客可以在天目山林间闻晨钟暮鼓,杯盏养息,素斋养心,在参天古树间“止语禅行”。

无独有偶,“山之南”的一都村村民俞涛冲也锚定“康养”赛道,计划打造“疗愈”主题特色民宿,让住客在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十万量级”的天目山“深呼吸”,做“康养操”,疗愈身心,收获健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天目山的良好生态,不仅催生出蓬勃的文旅产业,更带动天目山周边社区上千村民“家门口”就业。他们有的在民宿农家乐进行餐饮接待,有的参与生态巡护、森林消防,还有的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如今,在天目山四周,民宿雅集、峡谷漂流、体育盛事等绿色产业“蔚然成势”,恰似奔涌的“发展动脉”,有机串联起周边6个乡镇,带动12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7.6万人“奔富”,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图景正徐徐铺展在世界的东方。

按照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制定的发展导则,生物圈保护区都应将“人与自然共同进化”作为行动指南。这些年,天目山保护区人与自然正向循环的保护发展模式,无疑为全球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供了美丽样本。

向新

青山绿水共为邻,一草一木皆有情。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大地播下种子,一幕幕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胜景在天目大地徐徐铺展。20年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来到天目山,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出发”寻求“最优解”。作为本次大会《杭州宣言》的“头脑风暴”之地,天目山如何向新出发?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山上”“山下”协同发力,讲好“山上保护”“山下发展”新故事。“山上”以生态为基底,严守保护红线,筑牢绿色本底;“山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研学、游览观光、康养民宿、绿色农产等业态高质量发展。

对于生活在天目山保护区核心区难得一见的珍稀动植物,通过在“山下”打造植物园、科普馆、自然课堂等方式,把天目山的生物多样性呈现给游客;同时,“山下”将打造“国际化社区”,引入涵盖画展、文创、服装秀、精品咖啡、商拍等多元业态的品牌主理人入驻,实现文旅商深度融合。此外,还对闲置农房进行提档升级,让游在天目山、住在天目山体验更好。

此外,还要聚力打造“中国天目・山生万物”区域IP,进一步彰显天目山的品牌辨识度与生态文化魅力,形成“四季可游、全龄友好”的文旅发展矩阵。

青山不语,却见证着从“守护”到“增益”的进阶;绿水长流,正诉说着“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生。天目山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座山的生态独白,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共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管光前 王国辉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