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一只白头鹎停在荷花茎上休息。
西湖边,天气晴好,一群鸳鸯飞起。
杭州动物园,一对鸳鸯在水边休息。
初秋的杭州,第一拨冬候鸟已陆续飞抵西湖。少儿公园的第一株桂花也已经绽放,杭州的秋天,满城都飘着桂花的香味。
今年秋天,杭州迎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中国将以杭州为窗口,向世界娓娓道来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杭州之美,源于历史与生态交融的人文底蕴。
从白居易笔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的眷恋,到苏轼诗里“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洒脱,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文明基因,早已深植于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如今,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与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西溪湿地等34处自然保护地在杭州交相辉映,共同书写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篇章。
杭州之美,见于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
通过搭建“生态智卫”大平台,杭州整合500余个固定监测站、200多辆大气移动监测出租车、19架巡航无人机及40路高空瞭望摄像头,构建“空天地一体”全域感知系统。借助AI大模型实现智能预警与闭环处置,超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变得精准、高效、智慧,成为现代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鲜活样本。
杭州之美,成于人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格局。
二十年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持续践行“还湖于民、还绿于城”;西溪湿地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物种数量翻倍增长,“城市绿肾”焕发生机;“小红车”系统日服务超47万人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共享项目;超过3万名环保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杭州山水之间,“鸳鸯护卫队”等民间力量已成为生态保护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丽杭州”的故事,折射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层逻辑: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回归原始,而是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系统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是每一个公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湿地共同参与的行动。
杭州何以美?
美在山水,更美在守山护水的智慧与坚定,美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与热情。
西湖茅家埠,翠鸟捕鱼。
西湖平湖秋月旁,樱花盛开,一只绣眼在吸食花蜜。
茅家埠,两只小青蛙在睡莲叶上休息。
富阳桐洲岛绿光森林里,牛妈妈带着小牛在吃草。
西湖边,一只松鼠在树间跳跃。
西湖边,鸭妈妈带着10只小鸭在水中和岸上觅食。
慧因高丽寺,在寺内觅食的红嘴蓝鹊。
西湖小南湖入水口,白鲢上演“鱼跃龙门”。
杭州花圃,悠闲自在的鸭子。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