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湿共生”交出生态答卷 数字、人文成独特优势
西溪的初秋藏在半浓的绿意里——几支早红的芦穗探出头,木栈道尽头的白墙黑瓦隐在斑斓树影里;摇橹船划过,惊起几只蜻蜓,木桥边的柿子刚染上浅黄……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是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全球专家热议的焦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中国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二十年的发展实践备受关注。
西溪湿地何以成为杭州生态文明的亮眼名片?西溪湿地的保护密码与未来愿景是什么?一起听听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的解读。
“开园二十年来,西溪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双赢’。”谈及西溪湿地的核心发展路径,刘想明确表示,“以往很多保护区仅注重生态保护,却难以向公众开放。而西溪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做好了‘人湿共生’的文章,让游客能走进园区,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而面对周边密集的城市开发,西溪湿地并非简单粗放地做硬隔离,而是对交界处乃至周边地区的景观风貌进行科学规划与缓冲营造。
生态保护的成效,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西溪湿地早在2009年就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今年七月杭州获批国际湿地城市,西溪湿地‘功不可没’。”刘想介绍,“这不仅是对西溪生态保护工作的权威肯定,也为杭州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湿共生’模式,已成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的科学范例,为同类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数字化浪潮下,西溪湿地也迈出了“智慧保护”的新步伐。2024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过去靠人工巡查、对讲机沟通,效率有限。现在通过智治中心的大屏,湿地空气质量、池塘清理时机、生物种群变化,甚至入园游客数量、车辆进出情况,都能实现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数字化闭环管理。”刘想表示。
除了生态与科技,文化赋能也是西溪湿地的独特优势。“西溪的自然与人文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麦家、赖声川等名家曾在此驻足;同时,作为杭州独一份的生态研学基地,西溪能让青少年在感受优美环境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互动’。”刘想介绍。
对于西溪湿地的未来,刘想充满期待:“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让西溪进一步‘出圈出海’,提升国际知名度与话语权,继续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