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动物园里的“蓬头客” 守护黑麂的隐秘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28   都市快报

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黑麂”被科学家们屡屡提及。作为一个浙江本土明星物种,很多与会人员专程到杭州动物园,寻找这位“隐士”。

黑麂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顶一簇金黄毛发,身形小巧如獐,因其标志性的蓬松头毛而被戏称为“蓬头麂”。若以颜值论英雄,这位“杀马特”风格的小鹿或许不占优势,但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却堪比大熊猫。

浙江本土珍稀物种

黑麂在历史文化中的记载并不多见,古人常将麂类归类为“獐属”。《尔雅》记载“南人往往食其肉”,但指出其肉“坚韧,不及獐味美”。明代李时珍称其“皮极细腻,靴、袜珍之”。

黑麂的野外分布仅限于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四省的山林。在浙江本地,黑麂被亲切地称为“乌金”,体现了当地人对这种特有物种的熟悉和珍视。作为动物界的“隐士”,黑麂通常选择栖息在海拔较高的深山老林中。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麂类“脚矮而力劲,善跳跃”,明代药物学家寇宗奭记载了它们“口两边有长牙,好斗”的特征。这些外露的獠牙看似凶猛,实则攻击力有限。黑麂作为小型食草动物,主要依靠隐蔽和逃跑来保全性命。

小型食草动物普遍天性谨慎胆小,对外界刺激有较强的应激反应。遇到危险的时候,食肉的兽类通常会做出攻击姿态,黑麂则是快速逃跑保命,激烈跑动甚至会让器官衰竭。这种高度敏感的天性,使得圈养保护工作充满挑战。

成功繁育黑麂28头

杭州动物园与黑麂的故事始于世纪之交,至今已延续26年。

最初,园区主要参与浙江省内的黑麂救护工作,累计救助了6头野外黑麂,并接收了黄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送救的2头个体。随着经验的积累,园区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保护与繁育体系,目前已成功繁育黑麂28头,其中2015年至今繁殖数量达到20头,种群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园内的黑麂,分布在两个饲养点的四个区域,包括黑麂梅花鹿展区、黑麂獐展区以及两处繁殖场。考虑到黑麂敏感的天性,动物园为这些隐士精心设计打造了黑麂家园,主体呈现仿生态栖息环境,场地内设有多处本杰士堆、花坛等遮蔽场所,绿化以小型灌木为主,为这些胆小的小鹿提供了充足的躲避空间。

保育员还会定期进行医疗训练,如头部定位、蹄部定位等,逐步实现对动物的脱敏。这种温和的训练方式,使黑麂能够配合健康检查,同时减少应激反应。

黑麂保护仍面临挑战

作为中国动物园协会黑麂谱系保存人单位,杭州动物园承担着全国黑麂谱系统计保存的重要职责。园区与北京动物园、合肥动物园等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提高黑麂基因遗传多样性。2020年,杭州动物园转让一头种公给北京动物园开展合作繁殖;2023年起,又与钱江源国家公园合作,以黑麂为旗舰物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些跨机构合作为避免近亲繁殖、保持种群健康提供了保障。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黑麂保护仍面临挑战。面向未来,杭州动物园对黑麂回归山野规划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建立精细化谱系簿,与高校合作进行遗传评估;深化行为研究与福利提升;逐步开展野化训练与再引入探索。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被动圈养”到“主动保护”的转变,让圈养种群成为支撑野外种群存续的坚强后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陆玉良 戴雯琦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