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的热情相拥
杭州日报讯 当周末的闲暇遇上科技的魅力,今年的数贸会迎来了开馆以来人气最“旺”的一天。昨日,各个展馆人声鼎沸,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这种“闹”,充满好奇与惊喜,充满互动与共鸣,是科技与生活的热情相拥。
机器人乐队人气爆棚 中外观众挪不动步
步入7A人工智能场馆,刚进门,机器人乐队所在的区域瞬间成为焦点。
演奏区内,弹钢琴、敲架子鼓、“吹”电吹管……机器人乐队配合默契,曲调悠扬;演奏区外,男女老少踮着脚举着手机,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一位父亲干脆把孩子扛上肩头,小家伙高举手机,录下了精彩的表演。
每天3场表演,这是机器人乐队原本的安排。但昨天的人流量明显大了很多,就算机器人不演奏,也有很多人围着拍照。为应对激增的人流,现场工作人员灵活调整了演出频次。“今天下午1点半原本没有安排表演,我看人多了,就临时加了一场,不能扫了观众的兴。”工作人员说,“基本上半个小时左右就要表演一场,每次表演3首歌曲。”
31岁的市民黄女士一家四口已看完了表演,但两岁的儿子还舍不得走,蹲在地上仰着小脑袋,目不转睛地望着机器人。这是他们第一次来逛数贸会。黄女士的丈夫从事IT工作,她自己做财务,“我一直对新鲜事物挺好奇的,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和前沿公司。在今年的数贸会上,这些东西都有了,让我一次性看过瘾。”黄女士笑着说。
现场,还有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23岁小伙卡费德。这位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年3月来中国。他第一次来杭州,就是为了逛数贸会。除了用20分钟匆匆吃了顿饭,他几乎一整天都“泡”在了场馆里,在各个展台间穿梭,被琳琅满目的科技产品深深吸引,尤其是机器人乐队表演这类热闹的景象,让他看得入神。
从“围观”到“入戏” 数字文娱“玩”疯了
平日里就人气火爆的数字文娱馆,昨天更显热闹。
“敦煌石窟互动音乐特展”上,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刘梓鑫在指定区域站定,将左手手指自然弯曲放在耳边,右手贴近肚子,屏幕上就出现了梓鑫手抱琵琶的画面。随着手指律动,音箱里传来悦耳的琵琶声。一旁的妈妈录着视频,爸爸连着夸了好几句:“鑫鑫变成演奏家了!”在梓鑫身后,好多人跃跃欲试。
“一直在排队,不管男女老少都想来试试。”光是昨天上午,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黄舜杭就解说了上百次,“我们这边展出了3件石窟壁画上的乐器的仿制品,做了3种交互形式,让零基础的观众都能演奏乐曲。”
这是什么原理?黄舜杭伸手拨动了悬浮在空中的乐器投影,即触发由算法生成的对应音律,现场的投影再现了石窟壁画的壮丽景象,音画同步联动,营造出了强烈的沉浸感。
数字文娱馆的另一边,一头“霸王龙”正被唤醒。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个数字AI动态可交互恐龙资产库,工作人员徐尔璐展示了“转身”“喂食”等一系列指令,凶悍的“霸王龙”像宠物一样乖顺,大屏前围观的人群也随之发出一片赞叹声。
“它好聪明!我‘喂’蔬菜它不吃,‘喂’肉就一口叼走了……”已经体验过“投喂”的观众潘恒模仿着“霸王龙”的动作,对排队的小伙伴们说。
负责人介绍,未来,这类AI既能成为陪伴用户的“虚拟伴侣”,也能走进博物馆、以更生动的方式解读展品,还能成为企业的“特色形象代言人”。
从种菜到心理测评 数贸会玩的就是“全能”
在体验过机器人演奏、与虚拟恐龙互动之后,观众们发现,人工智能的触角也已经延伸至农业种植、心理健康等更多意想不到的领域。
数贸会上怎么会有一节集装箱?走近一看,原来里面别有洞天——这是一节内部种满生菜的零碳种植舱,是由杭州乾塘方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立的封闭式无土种植生态系统。
记者发现种植舱内部的每棵生菜的占地面积差不多只有小朋友的一个拳头大小,长势统一,色泽翠绿。菜叶露出外面,菜根则处于保温盒中。在集装箱的最深处,“藏”着调节温度、湿度与人工光照的智能AI硬件系统,仪表屏上实时显示着集装箱内的各种参数。
“我是甘肃人,甘肃比较缺水,用你们这个种菜,应该就能解决缺水的问题了吧?”一位甘肃观众问。
“我们已经和日本、中东的一些客商在洽谈了。如果有需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解决甘肃的难题。”乾塘方舟市场总监陈柿粽回答,这套系统在严寒、沙漠等恶劣自然条件下,可实现稳定种植生产活动,实现温度(19℃)、湿度(67%)、光照(14小时/天)的智能调控。相较于常规土壤种植,零碳种植舱节水率达95%以上,节肥率超90%,土地利用率提升40-200倍,兼容光伏供电,实现“电转农”的低碳生产模式。
用AI检测生理状况已经不是新鲜事,那用来评估心理状态呢?在数贸会上,这也成为现实。
“扫一下脸就能知道心理状态,有科学依据吗?”现场一位观众对杭州连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无感评估分析智能体(以下简称“智能体”)发出了质疑。
工作人员笑了起来:“您放心,这是百分之百的科学!拥有相同或相近心理状态的人的表情是有一致性的。”智能体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AI算法学习,已经掌握了科学家通过分析人脸表情和心理状态进行判断的相关海量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和算法,进行人格画像分析和风险偏好预测,包括健康风险、社会风险、行为偏好、能力品质等。
目前,智能体已落地浙江、江苏等10多个省市司法系统,用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风险筛查,已为2.6万名社区矫正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自动标记高风险个体。在杭州,有多所中小学采用该智能体实时监测学生情绪状态并进行预警。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