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草案)》进行了公示,提出将重点保护街区格局、肌理、风貌以及街区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街区内的人文精神,优化提升街区内的展示利用方式,促进地方经济与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这条纵贯杭州主城区的街巷,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件“宝物”,从万松岭出发,一路向北,可以看到白墙黑瓦、市井街巷、城楼耸立、日咖夜酒、运河川流、摩天大楼……数百年前,这里是杭州的城市中轴,象征着皇家的身份和威严,如今这里已是杭州的市井烟火打卡胜地,体现着城市的悠闲与精致。
中山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南路(以下统称“中山路”)宛如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不仅有历史的记录,更有鲜活的现在,让人们更懂杭州,也让人们享受杭州,和杭州一起生长。
数百年前就是城市中轴线
中山路由三部分组成,从万松岭至鼓楼为“中山南路”,历史最为悠久;从鼓楼至庆春路为“中山中路”,留下了诸多近代杭州的岁月痕迹;从庆春路向北过京杭大运河至文晖路为“中山北路”,是杭州现代都市休闲生活的写照。
开车或是漫步在这条街上,浓密的绿荫会让你忘却夏日的燥热,并不宽阔的街道能让你以更近的距离感受城市的呼吸与心跳,但你也许不会想到,这样一条不如西边延安路熙攘热闹,也不如东边中河高架宽阔繁忙的街道,曾经作为杭州的城市中轴线,时间长达数百年。
北宋时,屡屡出现在苏轼笔下的“沙河塘”,常常被认为是那时杭州的城市中轴线。“沙河”是一条河,是人工开挖的河道;“塘”是堤坝,是开挖沙河而形成的堤坝。后来则因为远离江潮,堤坝成为通衢。而塘是有一定宽度的地段,因为变成通衢而成为商业区。据考证,“沙河”大概率指的是城里的小河,而“沙河塘”对应的位置,更有可能是贴着小河的中山路附近。
结合当时的杭州城市结构与地理空间,南北走向的小河从城市中心穿过,一旁是中河,是真正贯通杭州城的水路,也是连通城外运河的主要通道,发挥出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形成了一座城市的风貌,助力着城市中轴线的成形与繁荣。
到了南宋,杭州改名临安,成为了都城,这条街道有了更响亮的名字——御街,也被称为“天街”,被赋予了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礼仪象征。从南宋皇城北门和宁门向北延伸,经过朝天门,穿过城市的中心区域到达景灵宫,是南宋皇帝“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时到景灵宫朝拜祖先的专用道路,部分路段宽度超过了10米,比现代的中山中路还要宽。
对于那时的临安城乃至整个南宋来说,这更被视为最重要的大街。它大体可被分为三段,从和宁门至朝天门段是南宋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分布着大量的朝廷中枢机关和太庙、社稷等礼仪性建筑,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
从鼓楼至众安桥的路段,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核心商圈,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据《梦粱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有120多家。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一带,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这里有临安城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闲。
见证杭城的发展与繁荣
南宋灭亡之后,繁华的御街逐渐回归民间,但它依然是杭州的城市中轴线,影响带动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元朝时,羊坝头一带聚集了大量阿拉伯商人,这里出现了许多供应牛羊肉的餐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羊汤饭店。到了清朝,随着城市的演变,昔日宽阔的御街已演变成一条狭窄的商业街,但依旧熙攘繁华,是杭州城内不可或缺的“商业第一街”。
当时杭州商业最有名的是“五杭四昌”,都在这条街上。“五杭”是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四昌”是杭州四家最大的百货商店。张允升百货店门前的四拐角,更是如同今时龙翔桥一样的存在,是名震八方的商业中心。
到了民国时期,杭州迎来了现代化改造的热潮,市政部门将四拐角、羊坝头一带的路段改造为现代马路,宽度扩展至8米,一批融合了西洋立面与中式内庭的新建筑也在街边建起,如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等历史建筑,便是这一时期留下的珍贵印记,金融业的繁荣使得这里逐渐被誉为“杭州华尔街”。
这时,这条城市中轴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命名,如众安桥直街、三元路、保佑坊和清河坊等,之后部分路段也被称为江墅路。直到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这条城市中轴线,以“中山”进行命名。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南京、上海、广州、天津、青岛、湛江、厦门、芜湖、南宁、哈尔滨……这些城市的中山路大多是十分重要的街道,不是宽阔繁忙的交通干道,就是热闹繁华的商业大街,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街道对于所在城市十分重要,所以才会以“中山”这一十分响亮且厚重的名字来命名。
杭州也是如此,以“中山”来命名这条城市中轴线,进一步体现了这条街对于杭州有多重要。
穿越千年的中山路
勾连起杭州的半城风月
告别拥挤却也归于平静
解放后的杭州城百废待兴,作为十分重要的交通干道和商业大街,中山路继续引领着杭州的发展,南北走向的公交干线3路每天在中山路上来来往往,一车又一车的杭州人来到中山路上买衣服、弹棉花、尝新鲜……曾经精致的西洋建筑,装载着杭州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在车水马龙中穿行着,中山路依旧热闹繁华着。
改革开放后,杭州快速发展,中山路更拥挤了,街道上满是行人和成群的自行车,3路公交车常常被堵在行人和自行车形成的人海与车海中动弹不得,城市中轴线已难以承担南北向交通主干道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部门启动了中河沿线的旧城改造,拆除了成片的旧式房屋,建起了中河路,3路公交车和大量的车流一起告别了中山路,来到了一旁笔直宽阔的中河路,中山路终于喘了一口气。
也许,那时还在“喘气”的中山路并不会想到,一旁这条年纪轻轻的新路,会让城市中轴线渐渐远离,甚至告别自己。20世纪90年代,杭州的城市规模早已突破“墙篱笆”,城西、城北的大片区域已发展成熟,彼时宽阔的中河路也日渐拥堵,在中河路建设“双层大道”的想法被提上了日程,这大大缓解了杭州南北向的交通拥堵,但也让城市中轴线离中山路更远了。
进入千禧年,中河高架路和上塘高架路全线建成,成为了杭州当时唯一的城市快速路,不仅贯穿杭州老城,还串起了朝晖、德胜、大关和拱宸桥等城市北部区域,让杭州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高架疾驰”的快乐。要是那时问起杭州人城市中轴线是哪里,可能大部分人会立刻回答是中河高架和上塘高架,而回答是中山路的人,一定屈指可数。
熟悉的中山路回来了
进入21世纪后,杭州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越来越大,延展到了下沙、临平,跨过钱塘江到了滨江、萧山,城里的宽阔大道越来越多,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也越来越多。杭州不再是历史上的那座“腰鼓城”(南北长、东西窄),城市中轴线也随之从南北走向变为了东西走向。
当我们回头去看中山路沉寂的这段时光,或许又是十分幸运的。在杭州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山路两侧的很多老建筑依旧保持着过去的样貌。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那些依旧保留着旧时样貌的街巷,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份弥足珍贵,让中山路迎来了转机。2008年1月18日,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正式启动,“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负责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策划案的中国美院,勾画这一颇具创意的水景,让很多杭州人颇为期待。
一年多之后的2009年国庆节,循着街道上潺潺的流水声,成千上万的杭州人从四面八方涌向了中山路的各个路段,他们和老邻居、老朋友一起,穿过鼓楼的门洞,走进中山中路,重新见到了四拐角街市熙攘、人声鼎沸的模样,这条老街重获新生。
“太激动了!我和一大家人第一天就赶到了中山中路,和老房子一起合影。” 曾经居住在太平坊的郑先生,依然记得那一天的场景,“我搬离中山中路的时候,看着这些破败的老房子,以为它们很快就会与杭州永别,被拆除建大马路,一直在感叹可惜。但它们一直没被拆,没想到几年后它会重获新生,多亏这些老房子留下来了,让我们重新回到这里时,可以拥有满满的回忆,连远去的燕子,都回来筑巢了”。
重新亮相的中山路,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御街,这里有老街、有老房子、有老杭州人、有真实而鲜活的杭式生活,宛如一座没有围墙且全时段营业的博物馆,不仅吸引着杭州人回到这条老街,更让许许多多的外地游客来到这条老街,了解杭州的过往,体验老杭州的日常生活,成为杭州又一个热门旅游景点和必去打卡地。
二十三坊勾连起半城风月
如今的中山路,虽然不再是城市中轴线,却成为了杭州人和外地游客最喜爱的街道之一。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南宋御街、德寿宫等词条阅读量居高不下,各种旅游推荐和旅游攻略都把中山路列入,使这条街长期维持着高人气。
除了中山路本身的地理位置、知名度等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城市更新而重获新生的中山路,它一直与杭州共同生长,永不停歇。
如果把中山路比作骨架,那周边延伸开的二十三坊就是肌理,它们纵横交错,交织成一张老底子的城市网。2025年,二十三坊被列入浙江省城市更新城区、片区试点名单,如今,该片区经历改造,重生归来。
一方面是业态的升级。穿行于坊间巷弄,既可以走进“新周记”“四灶儿”这样的本地餐馆,点上几道杭帮菜,也可以踏入新中式茶空间“闲吉”,品一口悠长回甘的中式抹茶;从中山南路到十五奎巷,再到晓霞弄,水墨徽、王日顺号、小劳馄饨等6家米其林美食足以饱腹,还能跟着流量打卡半朵悠莲、南泊山咖啡等主理人美味。
另一方面是空间的调整。一些闲置的空间正被悄然“唤醒”——防空纳凉点办起了街舞演出;青石板巷间开启了国风巡游;中山南路的历史建筑将引入VR体验,空中连廊计划改造成“坊间生活美学博物馆”,未来可以办展览、开沙龙……一处处有意思的场景,令老居民抬头看得见熟悉的瓦片,年轻人低头拍得到有趣的画面。
与这些改造同步进行的,是关于文化的提炼。一支文化特派员队伍遍阅《武林坊巷志》《南宋临安志》等资料,为23条巷子“立传”:察院前巷的丞相府、白马庙巷的“泥马渡康王”、严官巷的中央档案库……故事被刻进石头、写进二维码、融进景观,巷名不再只是路标,而成了“可阅读的城市密码”。
面对更新后游客激增、商户扩张带来的治理挑战,街区创新推行“坊巷长”制度、搭建“街事荟”议事平台,由党员带头,居民、商家共同参与,制定商户公约、居民公约,实现从“多头管”到“一起干”的转变,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也守护安宁。
9月28日,“来二十三坊 品宋‘潮’烟火——御街·二十三坊焕新启幕暨第九届瓦肆文化系列展演”在望仙阁拉开序幕,在这3天时间里,二十三坊摇身成为没有围墙的“移动小剧场”。街巷变成可停留、可体验、可叙事的文化场景。
中山路的古今贯通,是带有生命力的延续。一条中山路的纵向一笔,勾连起二十三坊的今时未来、杭州的半城风月。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