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时刚过,九旬老人丁滋冬习惯性地挪到窗边向下张望。见邻居正彼此招呼着去小区活动室,他拿起身旁的拐杖,缓步走向家门口的电梯。“以前下楼难,我只能望着窗外‘听个响’。装了电梯,我每天都能下楼转转。这多亏了我们街道、社区和热心的邻居!”丁滋冬一边按电梯,一边笑着说。
丁滋冬家所在的湘湖家园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始建于2004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房子老、设施旧、老年居民占比三成以上,上下楼成了‘老大难’。”老人的心声,湘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革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22年,趁着省级未来社区创建机遇,社区下定决心:全域加装电梯,让“一老一小”放心出门!
这事起初并不顺利。加装一台电梯,高低层费用怎么摊?有噪音、遮采光怎么办?电梯以后谁来管?桩桩件件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就拿丁滋冬家住的12幢2单元来说,低层住户就因担忧自家采光受损而一直持摇摆态度。
转折发生在74幢。家住74幢1单元6楼的吴师傅家中有二老二小,每天上下楼梯让他十分担心。当时,他了解到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当即咨询了相关部门。
回来后,他一家家敲开邻居家门,听居民的想法。带着居民的反馈,吴师傅又一次次与街道、社区协商,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静力切割拆除门头,降低作业噪音;1层至2层采用透光率70%的特制玻璃幕墙,增加采光;在大家最关心的费用问题上,街道主动承担管线迁移、路面恢复等费用,叠加政策补贴,总造价50余万元的电梯,居民仅需按比例分摊18.4万元。
渐渐地,居民放下心防。2022年6月,首台加装电梯终于落地。居民有了亲身感受后,持观望态度的人变少了。“群众做群众工作,热心换社区同心。”孙革命说,社区采用74幢的成功模式,先后吸纳了20余名党员代表、热心居民,一同上居民家中宣讲政策、了解需求、提供方案,“不让一户掉队”。
“你们进来看,这个幕墙透光好,不影响采光!”“政策补贴加上街道承担的费用,咱们每户分摊下来并不多。”……
在12幢2单元,社区工作人员和74幢的热心居民成了常客。他们带着手机、电脑上门,主动展示单元电梯运行视频,解释政策指导文件。此外,还帮着12幢协调电动车停放位置、调整空调排水管……这些看似与加梯无关的“小事”,让整栋楼居民的心暖了起来。
“社区一趟趟跑,我们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加装电梯也的确实用,大家的顾虑就慢慢打消了。”12幢2单元的居民逐步达成共识。
“轻轻一按,十几秒就到一楼。门一开,就看到老邻居熟悉的笑脸……”回想起第一次乘电梯下楼的情景,丁滋冬记忆犹新。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如今,他每天的生活彻底变了样:早晨乘电梯下楼散步,午后在花园里晒太阳,和老邻居聊天。“以前下一趟楼要花20分钟,现在只要15秒;从前难得下楼几回,现在天天都能出门。”他笑着算起了这笔“幸福账”。
三年来,湘湖社区通过“楼道—网格—社区”三级协商机制开展群众工作,累计召开夜间恳谈会86场,收集意见建议342条,优化设计方案27处,社区监察工作联络站全程监督,实现214个单元楼加梯全覆盖,创全国单个老旧小区连片加装电梯之最,数量之多、推进之快,堪称“加梯样板”。
更让居民安心的是,电梯建成后,214名党员和热心居民主动担任“电梯长”,实现“一梯一人”长效管护,确保电梯运行安全、管理有序。
近日,记者在湘湖家园采访时,见到银灰色的电梯井道整齐排列,居民们提着菜篮轻松进出单元门,几位老人正坐在亭子里闲话家常;不远处,来自外地的考察团成员边参观边记录……依托全域加梯,湘湖社区打造成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试点:街区式社区公共空间,串联起童乐中心、怡乐中心、卫生站、运动场等配套服务,辐射周边7个社区。
“十四五”以来,浙江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惠及居民超百万户,其中既有住宅累计加装电梯9759台,争取国债资金41亿元,支持电梯更新共计27379台,以“小电梯”撬动“大民生”。
杭州创新的“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加梯模式在全省推广。截至今年8月底,杭州全市累计加装电梯7364台,总量稳居全省前列。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