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首次开展全市层面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赛
发布时间:2025-11-20   杭州日报

“老师傅”较量“真功夫”

杭州日报讯 手起锯落,木料精准裁切;匀铺砂浆,砖块层层堆砌……日前,2025年杭州市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赛在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举行,来自萧山、桐庐、淳安等9个区县(市)的37名工匠选手同台“大比武”,较量“真功夫”。据悉,这是杭州首次开展全市层面传统建筑工匠技能竞赛。

划线、下料、加工、组装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高难度比武竞逐“手艺王”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工匠快速进入竞技状态,就砌筑工和木工两个项目展开了持续4小时的比拼。

“传统建筑工匠是专注于历史建筑与传统建筑营造、修缮的专业人才,需精通大木作、小木作、砖瓦作、石作等传统营造技艺,对技术功底要求极高。”裁判员孔国强介绍,“本次竞赛特意设置了手工制作榫卯结构八叉凳的项目,就是要实打实地检验工匠的真本事,四个凳腿的榫头只要偏差几毫米,要么装不进去,要么组装后凳腿凌空摇晃,划线、下料、加工、组装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在木工竞赛区,来自临平的木工姚鑫火俯身在工作台前,一手按紧钢尺定位,一手握着铅笔,在木条上轻轻画出一道细细的黑线,不时转头看向图纸反复比对。“大家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比的就是精细度,榫卯缝隙允许偏差仅1毫米,超过这个数就会被扣分。”姚鑫火说。

砌筑项目对技艺的要求同样不低。“这次竞赛难度非常高。”裁判员王顺喜介绍,“工匠需要现场组砌L型传统清水墙,其中包括马头墙、门洞及砖拱砌筑,马头墙上还要铺设叠瓦。”

标准严苛,却难不倒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在砌筑竞赛区,建德代表队的选手洪承良手持瓦刀,瓦刀起落间干脆利落,将砂浆均匀铺在砖面,不时用靠尺紧贴墙面检测垂直度。“别看做这么个小东西,其实大大小小有很多规范要求,比如砖块下的砂浆要饱满,不能有空鼓,灰缝宽度也有讲究,不能太宽。”洪承良抹了抹手上的灰浆,眼神坚定,“现在有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实训基地的加持,我们定期参加理论和实操培训,技术越来越扎实,应对这样的高难度竞赛也更有底气。”

作为连续多年参与杭州工匠竞赛的“老裁判”,总裁判长宣国年对工匠队伍的成长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他补充道:“这些年一路见证竞赛开展,能明显感觉到工匠们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过去多依靠经验、依靠师傅的传承,现在工匠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工匠的操作更规范了。”

当天,等待裁判评分的间隙,工匠们纷纷结伴走进新叶村,大家不时在古建筑前驻足,抬手触摸雕花窗棂的纹路,俯身观察墙角砖石的砌筑工艺,交流着传统建筑的营造技巧。竞赛结束,工匠选手们还将亲手打造的榫卯八叉凳专程送到当地养老院,让传统技艺之美与敬老爱老之情相融,为这场技能比拼添注了民生温度。

让传统建筑工匠“有事做、有收入、有成长” 体系化培育托举“新匠人”

传统村落是活态遗产,传统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乡愁的载体,而传统建筑工匠,则是这份宝贵遗产最重要的传承者与守护者。

近年来,杭州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创新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机制,按照“一村一规划”原则,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积极推进设计师、建筑师下乡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村落技艺传承与发展“把脉问诊”;在《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中,单列“传统村落保护”章节,强化法治保障。

在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方面,杭州也频出新招,不断推动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壮大发展。如建德市组织全市木工、石工、瓦工等传统乡村建设工匠,开展传统建筑修缮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丰富工匠的理论知识储备,着力做好技能传帮带,助推杭州传统村落活化传承;探索实施“本地企业+本地工匠”的修缮方法,由本地具有文物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双资质的三家施工单位带领本地工匠参与工程建设,让传统建筑工匠“有事做、有收入、有成长”。

从传统建筑工匠培育到杭州乡村建设工匠金名片打造,杭州的工匠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升级。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近3年杭州累计培训乡村建设工匠20096人次;在全国率先联动住建、人社、总工会三部门,开展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名工匠通过等级认定获评“职称”……

“本次竞赛以‘传承营造技艺、赋能乡村建设’为核心,旨在让传统建筑技艺在实操比拼中薪火相传。同时以赛促学、以赛提能,全面提升工匠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工匠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最终锻造一支懂技艺、守匠心、能担当的高素质乡村建设工匠队伍,为杭州传统村落保护、乡村风貌提升注入持久动力。”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朱柯霏 通讯员 杭建宣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