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00公里的教育接力
每日商报讯 金沙江畔,一座小城矗立于山水之间——这里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一个蕴藏着希望与梦想的地方。自浙江省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一批批杭州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接力奔赴。在这条教育援川的道路上,来自临平区与淳安县的三位骨干教师应瞻华、汪淑芳、孙敏丽将杭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这片雪域高原,为巴塘县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变教学理念 夯实队伍基础 助力巴塘教育可持续发展
去年8月,怀揣着对教育帮扶事业的梦想与使命,应瞻华从淳安县千岛湖镇第八小学出发,跨越2500公里,奔赴金沙江畔,扎根巴塘县教育与体育局(以下简称“教体局”)。
东西部教育协作统筹、教师培训规划、援派工作队后勤保障……应瞻华的一天总是在忙碌中开始。作为一名拥有近三十年一线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育者,应瞻华深入巴塘教育一线,在百余节的听课中敏锐地察觉到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里的课堂更注重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充分重视,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推动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应瞻华积极联合当地教体局召开巴塘县教育科研大会,面向各校管理层,系统讲解精细化教学管理与校本教研的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同时,应瞻华积极推动两地教育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巴塘县教育管理者远赴浙江考察学习,并邀请淳安教育专家前来,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思维与方法。
在应瞻华看来,教育帮扶并非简单的“输血”,而是培育强大的“造血”功能。“支教老师更在于为巴塘带出一支支成熟的学科团队,打造一支支带不走的、属于巴塘的教师队伍。”在应瞻华的统筹协调下,巴塘县教体局调整了部分支教老师的工作安排,让经验丰富的支教老师除授课外还担任督学,通过推门听课、指导交流和反馈,让整个学科团队受益。针对生源集中的巴塘县教育园,应瞻华联合当地教体局组织开展10余期学科专题培训,覆盖教师400余人次,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从“0”到“1” 为巴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
自今年8月从淳安县威坪镇初级中学远道而来,汪淑芳便踏上了跨越千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帮扶之旅,也开启了一场从无到有的心灵播种。
初到巴塘时,汪淑芳面对的是一片近乎空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巴塘县没有一所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表,更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汪淑芳回忆道。更棘手的是,当地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普遍不足,部分人甚至存在误解与偏见。
面对重重挑战,汪淑芳没有退缩,而是迅速找准方向:“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先培养专业的老师,才能搭建专业的课堂。”她坚定地说。
基于这一思路,汪淑芳针对巴塘县初中、小学、幼儿园不同学段的班主任的工作特点与需求,量身定制了系列化培训内容。“面向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班主任,重点普及情绪和行为异常、孤独症、多动症等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班主任,则聚焦青春期学生特点,围绕焦虑、抑郁、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议题展开。”汪淑芳说。一场场专题讲座,让巴塘县一线教师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由于无法直接面向全县学生开展系统性心育课程,汪淑芳选择以点带面,在巴塘县中学建立常态化心理辅导和咨询机制。“每周一、三、五下午,我都会准时守候在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一对一‘个案干预’,在每一次真诚的倾听与陪伴中,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一起见证内心力量的苏醒与成长。”汪淑芳说。
为了在巴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汪淑芳积极推动巴塘县首个心理辅导中心的落地运行。“考虑到巴塘县教育园区内集中了两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生基数大、需求集中。”汪淑芳表示,计划在此培养一支3至5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团队,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确保心理辅导中心能够持续运转,共同守护巴塘师生的心理健康。
激发学习内驱力 探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路径
去年8月,孙敏丽离开临平区星桥中学,怀着对教育帮扶事业的执着与热情,成为巴塘县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
初到巴塘县中学时,完善的硬件设施让孙敏丽颇感意外:“学校里有智能实验室、电子白板,与杭州的学校相比,硬件条件差距并不大。”孙敏丽说。然而,走进课堂后,孙敏丽也很快发现了真正的挑战:“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强。”孙敏丽坦言,最初希望把杭州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带过来,但很快发现有些方法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
面对现实差距,孙敏丽迅速调整策略,与巴塘县中学的生物教师团队共同探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路径。“最关键的是提升学生的内驱力,但在起点阶段,很难直接激发内在动力,必须先从外部推动入手。”孙敏丽说。
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驱力,孙敏丽与巴塘县中学的生物教研组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每节课利用前5至10分钟,对上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快速回顾、记忆与默写,强化知识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入小组竞赛、加分制度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采取“举一反十”的策略,对同一核心知识点,用不同的方式阐释、练习,并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对于任何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逐步重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
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孙敏丽也致力于提升巴塘县中学生物教研组的整体合力。在她的带动下,教研组围绕教学进度、知识点突破策略、学生成绩提升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逐渐形成了深入交流的良好氛围。孙敏丽表示:“现有的一些资料并不完全适合这里的学生,我们正牵头编写基础知识单,打造真正属于巴塘县中学的校本课程资源。”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