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御街的风貌 (下)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3 星期二 |
■ 林正秋 (三)布帛服饰店类 布帛服饰店:南宋都城临安,是全国最大的丝绸纺织中心,官私丝绸作坊遍布杭城。 御街上各种丝布、服饰店,数量与饮食店铺差不多,约占御街店铺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丝帛、服饰类店铺又有彩帛铺、白衣铺、头巾铺、腰带铺、丝鞋铺、绒丝铺、枕头铺、台衣铺等几类特色店。有些店铺,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也有专售产品的店铺。至今知道的店铺名号中,著名的店铺有: 抱剑营街,李家丝鞋铺。 三桥街,柴家绒丝铺。 三桥河下,杨三郎头巾铺。 官巷内,马家领抹销金铺、宋家领抹销家铺、沈家枕冠铺。 沿桥下,生帛铺。 南瓦子,宣家台衣铺。 中瓦前,彭家油靴铺。 市南坊,钮家腰带铺、徐官人幞巾铺。 这些铺席,都有相当规模,并货售专业性产品,满足都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种服饰。 (四)书籍文具类 这是都市居民所需的文化、精神产品,京城又是全国最大的书籍刻印中心。两宋之际的文人叶梦得(1077-1148年)《石林燕语》卷八对当时汴京、杭州、四川、福建四大刻书中心作评价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书籍铺与文具店也是御街铺席的重要特色。 南宋杭州书籍铺,有官刻与私刻两大类。如国子监的刻本称为“监本”,是朝廷规定各种书籍的标准本、范本。 民间书籍刻本,称为“坊刻本”,多称为经籍铺、文字铺、书铺、经史书籍铺等。据著名学者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载,京城著名书籍铺计十六家,其中大部分位于御街两边: 棚北睦亲坊,陈宅书铺。 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 众安桥南,贾官人经书铺。 修义坊,相对王八郎家经铺。 中瓦南街东,荣六郎家经史书籍铺。 猫儿桥东,钟家开笺纸马铺,曾刊印《文选五臣注》。 太庙前,陆家经籍铺、尹氏书籍铺,尹氏书籍刻印的《三辅画图》一部,还配有图画。 棚南大街前西经坊,王念三郎家经坊铺。 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纸铺。 至今保存的南宋杭州的书籍有钟家书坊刻印的古书《文选五臣经》,今在北京图书馆。书籍铺中最著名的铺主是陈起,他既是书商,又是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宋代史书记载极其罕见。陈起,字宗之,生活在宋宁宗在位(1195—1224年)前后,曾得乡试第一,故人称陈解元,居杭州睦亲坊(今平海路棚桥一带)。他为保存唐诗与宋代江湖派诗人诗集刻印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幸的是,这位著名刻书家兼书商却遭到了流放。(参见顾志兴《南宋临安典籍》第205-213页。) 文化类店铺中的文具店,也是御街中数量较多的店铺,至少有二十多家。今举五家: 抱剑营街,许家槐筒铺。 朝天门里大石版,朱家裱褙铺。 李博士桥畔,汪家金纸铺。 大瓦前,邱家筚篥铺。 惠民药局前,舒家纸札铺。 官巷内,陈家画团扇铺。 (五)医药铺局 御街中既有私营的医药铺店,又有官办惠民药局,其数量也是很多,总计达二十多家。私营的医药铺经营也多有特色,或专营熟药(成品中药),或专营生药(以药材为主),或专营眼药,或专营疳药,或专营小儿药铺,或兼营各种药等。 猫儿桥畔,潘节干熟药铺。 保佑坊前,讷庵丹砂熟药铺。 官巷前,仁爱堂熟药铺。 三桥街,毛家生药铺。 五间楼前,张家生药铺。 太平坊大街东南角,虾蟆眼铺。 外沙皮巷口,双胡芦眼药铺。 太庙前,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 石榴园前,张省干金马杓小儿药铺。 沿桥下,郭医产药铺。 私人药铺店名,一般多以店主姓氏为主,但也有两家店名是取“吉利”名,如仁爱药铺、三不欺骗药铺,这是店名中的新现象。 官办惠民药局,据《梦粱录》卷九《监堂诸局》载:京城共有五处,在御街上也有三处,两处在南北两郊。三处为: 太庙南,和济惠民药局南局。 众安桥北,和济惠民药局西局。 市西坊南坝头市,和济惠民药局北局。 此外,坝头旁,有安抚司(省级机构名)惠民坊熟药局。 太平惠民药局,是朝廷举办的国家药局,它模仿北宋汴京的做法,由朝廷太医局,按御医配方制成的方剂成药品,称为熟药,质量可靠,又以优惠价出售给都市居民。这种模式可 能是世界上最早医药惠民的方式,应是新创。 (六)金银交引铺 金银珠宝与交引铺,这两类店铺,常合为一铺经营,是御街中交易额最大的高档店铺,主要为皇亲贵戚、富商大贾服务的。两类合为一铺的,称金银交引铺。这类店铺,大部分集 中于御街南段,接近皇宫、三省六部官署的地段。《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载:“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即今中山南路中路段),两边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 钱,谓之‘看垛钱’。”又说:“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著名的金银珠宝铺,据《梦粱录》载,有: 市西坊南(今羊坝头一带),沈家金银交引铺、张家金银交引铺。 保佑坊前,俞家七宝铺。 李博士桥畔,邓家金银铺。 官巷内,盛家珠子铺、刘家翠铺。 交引是宋代特殊的商货交易的凭证,由朝廷太府寺掌管印发、收纳等。宋代规定,商人可在京师、沿边州郡或各地榷货务向官府交纳金银、钱币、粮草以后,官府发放凭证,到指定地点按值领取现钱或各类货物。这种凭证,称为“交引”。宋代的交引名目繁多,有盐交引、茶交引、铁交引、矾交引、香药交引等。这种交引法有利于国家金融周转,加快货币流通,有利于把货物运至边远,为保证军需等起了一定作用。许多商人由于手续麻烦或路途遥远等原因,常把“交引”卖给京师或各地经营的交引铺办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证券,也在商铺中流通。交引铺从中得到酬金或转手买卖,牟取利益。为了防止假冒,经营交引的铺席,需要作保,始能支付现金或换易交引。而交引铺户,必须向朝廷太府寺立案,以财产作抵押。 南宋钱币博物馆中保存了十多块南宋御街上金银交引铺的金铤、银铤、金叶子等,大都上刻霸北(今羊坝头附近)的韩四郎、韩五郎、陈二郎、姚七郎等店铺的名称。这些都是近年考古发掘中出土的。 因此,南宋御街上的金银铺,不仅是加工金银首饰的作坊,主要还是具有金融性质的专业店铺,有点像现代银行的前身。 御街两边的娱乐休闲场所 南宋都城是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娱乐休闲场所众多,或称为瓦舍、歌馆、茶肆,有数十处之多,南宋御街是娱乐休闲场所集聚之地。 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等,是京城中娱乐与买卖杂货的集中场所。据《梦粱录》卷十九《瓦舍》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指北宋汴京)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指宋高宗绍兴年间即1131—1162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指殿前司首领杨沂忠)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荡游,破坏尤甚于汴都(开封府)也。” 南宋行都的瓦子共有二十多所,在京城御街两旁有五所: 南瓦子,清泠桥西熙春楼下。 中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 大瓦子,又名上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 北瓦子,又名下瓦子,众安桥南羊棚楼前。 东瓦子,又名蒲桥瓦子,盐桥下蒲桥东。 北瓦子规模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演出最盛,技艺众多,内容丰富,如有引人入胜的说话讲史、惟妙惟肖的傀儡戏、奇特惊险的杂技、情节完整的杂剧,巧借灯光的皮影戏等,应有尽有,吸引了京城广大市民。 歌馆、茶肆,也是御街上娱乐休闲重要场所。据《武林旧事》卷六《歌馆》载:歌馆,是京城特殊的院子,主要以歌舞娱悦客人而得名。 “平康诸坊,如上下抱剑营、漆器墙、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新街、太平坊、巾子巷、狮子巷、后市街、荐桥,皆群花(指名艺伎)所聚之地。” 又指出,御街上茶肆,不仅仅是喝茶,也是休闲娱乐之地。“外此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及金波桥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茶坊中多有伎女、艺人陪客品茶,以奏乐歌曲助兴,有点像娱乐茶坊,由客人点名唤取伎人艺女,客人必须“犒赏”“数千铜钱”。 该文又说:“前辈如赛观音、孟家蝉、吴怜儿等甚多,皆以色艺冠一时,家甚华侈。近世目击者,惟唐安安最号富盛。” 这些茶肆设备极为精良,“凡酒器、沙锣(乐器或盥洗用具)、水盆(放冰块消暑的)、火箱(取暖用具)、妆合之类(梳妆盒子),悉以金银为之。帐幔茵褥,多用绵绮;器玩珍奇、它物称是。” 又有茶肆或茶楼,虽以喝茶为主,但仍兼学习乐器,教唱曲艺以及妓女陪客等事。据《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载: “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大街(御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炒闹,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此外,还有士大夫约朋会友的茶肆,他们主要是以文会友。著名的中瓦内王妈妈家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等。(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研究会会长)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