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石塔经幢
2010年10月26日 15:06:42 星期二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北高峰下,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灵隐寺相传为印度僧人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创建。至五代吴越时盛极一时,有9楼、18阁、72殿,房屋1200余间,僧徒3000人。北宋时,气势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江南禅院五山之首。清代康熙帝南巡时,曾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悬于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迭经兴衰,屡毁屡建,现全寺建筑均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当年的历史遗存仅存大雄宝殿前的两石塔和天王殿前的两经幢,1961年就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系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当时立塔四座,今唯存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之双塔。两石塔相距42米,均为石质,皆高12米,为八面九层,仿木构楼阁式塔。塔基为磐石与须弥座,上雕刻五代吴越宝塔中盛行的“九山八海”。须弥座之上雕仰莲,束腰八面满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再上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塔檐三部分组成,完全依照木塔的形制分段雕凿砌筑,并逐层收分。塔刹已毁。塔身八面形,其中四面隐作槏柱,把塔壁分成三间,明间做成壸门式,雕凿出大门,并细腻地雕出门钉和金环铺首,次间浮雕立像。另外四面不分间,上浮雕佛、菩萨和佛教故事等。角柱圆形,上部有明显收分。阑额上雕饰“七朱八白”。平座用四铺作承托,塔檐用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昂,与《营造法式》所载结构相同。三层有石匾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十字。
两经幢位于天王殿东西两侧,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经幢为湖石雕凿,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平面呈八边形,层次丰富,形态挺拔秀美。东幢幢身镌《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西幢幢身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和《建幢记》及附记,字迹清晰,字体行楷,遒劲有力。
灵隐寺两石塔两经幢的雕刻皆精美细致,形象逼真生动,是五代吴越佛教艺术中的珍品,是灵隐寺最古老、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对研究杭州佛教史、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都有很高的价值。它们屹立千年而不倒,目睹了千年来寺庙的毁弃和重振。
封面为灵隐寺石塔西塔。■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