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蓬莱是孤山 孙 跃
2010年10月26日 15:07:07 星期二

孤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是栖霞岭的支脉,东连白堤,西接西泠桥,南临外湖,北濒里湖,四周碧波萦绕。明代王瀛有诗对孤山的环境作了描写:

断桥分路入,风景异人间。

绿涨四围水,青浮一点山。

疏梅和月淡,古柏倚云闲。

不倦寻诗兴,携壶日往还。

孤山是西湖文物、胜迹荟萃之地。南麓有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庭园;东南面有平湖秋月;山顶有西泠印社;山后有中山纪念亭;北麓有放鹤亭。孤山还曾是南宋的御花园和清康熙、乾隆皇帝的行宫所在地。

孤山较多地集中了杭州雅文化的精品,诗、词、书、画、篆刻,以及诸遂良、白居易、苏轼、罗隐、林和靖、杨万里、黄公望、俞樾、袁枚、龚自珍、吴昌硕、李叔同、潘天寿等的艺术作品,是杭州雅文化的代表。

孤山是一座诗山。“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自古以来,名人们都爱在孤山吟咏抒情,孤山处处都有名人的题留。孤山很雅,写孤山的诗也很雅,有一种与孤山相配的意境与情愫。

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唐朝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的意境: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芜鲜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明代凌去翰《巢居雪阁》中的孤山充满着诱惑:

人间蓬岛是孤山,高阁清虚类广寒。

木处恐颠从此稳,僧居疑小较来宽。

瑶花琪树缘边绕,玉宇琼楼向上安。

里外湖光明似镜,有梅花处好凭阑。

宋代董嗣果作有《孤山路》,诗中既有风景,又有人文:

翠微四绝载蓬瀛,柳引游人入画屏。

诗借乐天传得远,山因和靖隐来灵。

半空梁架桥阑赤,一道腰分草界青。

妆点风光如此盛,藕花香里又三亭。

古时孤山建有孤山寺,许多古人写描绘孤山景色的诗词多与孤山寺有关。

白居易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桔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白居易还有《孤山寺遇雨》: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空蒙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经常往来于西湖各寺院,与湖上丛林、各寺高僧相知相交,留下了许多佳话。

苏东坡来杭州前,欧阳修曾向他介绍杭州孤山诗僧惠勤,嘱咐苏东坡到了杭州可前去探访。苏东坡到任第三天,就前往拜访,受到了惠勤、惠思的热情接待,三人开怀畅谈,很是投缘。告别了两位僧人,走出山门,苏东坡的眼前是腊月大雪将临的孤山冬日景象。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和心境: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楹联被称之为诗中之诗。旧时除了诗文之外,还有不少楹联写孤山,字虽不多,但写出了孤山的神韵,读来耐人寻味:

千峰林影帘前月

四壁湖光镜里天

苍霭望中收,四面湖光依几席

薰风行处遍,六桥花柳间桑麻

梅花已老亭空鹤

处士长留山不孤

不雨山常润

无云水自阴

孤山南侧的浙江博物馆内有文澜阁,是我国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大书阁之一,建于清代乾隆十七年(1782年),是以圣因寺行宫后面的玉兰堂为基础改建的。

孤山南麓有中山公园,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来杭州时,此地为其行宫。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为圣因寺。乾隆皇帝在此题有“明湖福地”、“月波云岫”、“绣壁空青”等许多匾额。北伐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中有西湖天下景亭,亭中有黄文中撰、任政书的西湖名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副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叠字之间,写出了西湖景致奇异变幻的妙处。

孤山之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筹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确定“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这里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题襟馆、观乐楼、还朴精庐、华严经塔等建筑。依地势而筑,参差错落。其间有印泉、闲泉和潜泉,幽雅清静。亭阁内嵌有清代印人画像石刻及印学大师丁敬的墨迹石刻。岩壁上多名家摩崖题记。还建有“汉三老石室”,室内保存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历代碑刻。石室有几幅对联,读来很有味道:“东汉文章留片石,西冷翰墨著千秋”、“竟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西泠印社园林精巧,诗韵隽永,被称为“湖山最胜”。在题襟馆有一幅西冷印社创始人吴昌硕写的对联,很耐人品味:

印岂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一无耕夫来自田间

自古以来,许多文化人到此,总要题诗作画,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西泠印社的文化。西泠印社建社60周年时,董必武、郭沫若都题诗祝贺。

董必武的贺诗是:

西泠诸子工篆刻,丁赵尤为世所称;

风格特殊成浙派,缶庐继起迈先行。

郭沫若的诗为:

风雅扶轮六十年,西泠韵溢西湖天。

千秋鸟迹泣群鬼,万树梅花结善缘。

自古神州原尚赤,于今铁笔更宜坚。

银勾深刻扬光烈,好使东风万古传。

过了15年,赵朴初先生作有《贺西泠印社建社七十五周年》诗:

篆刻力追秦汉远,功深自有神来腕,

刀峰所到意有余,异帜齐飞称浙皖。

西泠诸子多铮铮,不袭古貌取其神,

屏除奇巧重风貌,待看推陈以出新。

孤山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俞楼便是其中之一。俞楼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住宅,是俞樾的学生捐资为其兴建的。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主持诂经精舍长达31年。现在俞楼已作为俞曲园纪念馆。

悠悠岁月,使俞楼留下了许多人文故事,也留下了不少诗文对联。

俞越曾撰有一联感谢他的学生: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代谭钟麟有联写俞楼:

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

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以下二联也写出了俞楼的特点:

小筑几间楼,集成难得二三子

比邻半潭水,清活长临六一泉

楼以姓传,万里关山来后学

地因人杰,一湖风月属先生

旧时俞楼还有俞樾自撰的楹联,反映了俞樾平和的心境:

越水吴山随所适

布衣蔬食了余生

俞樾的另一副楹联写了他在楼中的生活:

焚书自读华闲集

把酒同看梅外山

俞楼后面石室还有曲园书藏,原存放俞樾著作《春在堂全书》镂板。

俞楼旁边有楼外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杭州著名餐馆,不仅以烹饪“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杭州传统名菜而闻名,而且体现出杭州丰富的饮食文化。1958年从俞楼旁迁至西冷印社东侧。

“湖光连天远,山色上楼多”。在楼外楼临湖的窗前吃饭,面对烟雨迷蒙的西湖风景,使人诗意绵绵,浮想联翩。旧时有不少楹联把山水、文化与饮食联系在一起,使这座饮食之楼变成了文化、人文之楼。

署名为戎马书生题写的楹联告诉人们,在此用餐首先使人酣醉的是湖光风月:

一楼风月当酣饮

十里湖山豁醉眸

1935年7月20日,郁达夫在楼外楼题《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诗,说出了江山与文人的关系:

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易铨所题楹联,写出了在楼外楼用餐的闲趣:

闲开东阁索梅笑

坐对西湖把酒尊

邓云乡撰的楹联把佳肴与美景融为一联:鱼羹美酒味中味,春色湖光楼外楼。姚毓琴撰的楹联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山岚花树云光影,鲈脍莼羹齿颊香。

如果你没有去过楼外楼,可以随木兰山人撰的楹联去体会一下:

推窗望,湖平、水清、柳翠,楼外风光好

举箸尝,鲢肥、笋嫩、莼鲜,席间笑语盈

难怪楼外楼被称为“诗情画意第一楼”。

说到孤山,不能不提放鹤亭。放鹤亭是元代杭州人陈子安为纪念宋代隐士林和靖而建的亭台,亭内有石刻《舞鹤赋》,其文是南朝宋鲍照所撰,书为清朝康熙皇帝临摹明朝董其昌的手迹。

在孤山这座杭州雅文化典型代表的山林中,林和靖占有一席之地。一座放鹤亭、一座小坟丘、几树梅花,多少年来一直散发着典雅的隐士文化气息。

林和靖,杭州人,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其父早亡,家道中落。虽然“家贫”、“衣食不足”,但仍发愤学习,以学为乐。他淡泊名利,不参与科举,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的生活。林和靖终身不娶,梅是他的亲密伴侣。他种有360多株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林和靖常常整日赏梅,饮酒作诗,欣赏梅之风姿,探寻梅之精神。

林和靖还养有两只白鹤,伴随他下棋、散步,与他形影相随。有时林逋外出,有客人来访,家童就放出白鹤,招主人返回。因此留下了“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也留下了今人遐想古时隐士生活的“放鹤亭”。

写诗是和靖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他写有许多诗文,写得最成功、最有影响、最出神入画的,便是他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这些诗句,不仅写出了梅树清高雅洁的形象和情态,也写出了诗人秀洁高尚的风骨。

让我们来读一读他的《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元代赵孟頫有诗《题孤山放鹤图》,再现了林和靖的隐居生活:

西湖清且涟漪,扁舟时荡晴晖。

处处青山独往,翩翩白鹤迎归。

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在杭州为官时曾捐俸修放鹤亭,补植梅树,并留下较有名的楹联: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代陈灏写有《放鹤亭》诗:

鹤与人俱杳,白云空自悠。

孤亭凡几易,一去竟千秋。

鸿爪认何处,梅花仍陇头。

待君有华表,何日再来游。

武曾保撰写的楹联写了山水与人文的关系:

梅横孤影自绝俗

山附高人亦可传

张岱亦撰有楹联写林和靖:

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

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虞文桂撰的楹联:

香掬冷泉曲院孤山藏处士

香逢巢鹤平湖秋月照先生

放鹤亭还有一联写的是自然现象,表示的是怀古之情: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山空鹤不归

放鹤亭上有巢居阁,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阁上有许多楹联,以以下二联为佳:

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

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

孤山自古多名亭,这些亭子都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西泠桥畔的慕才亭,亭中有苏小小墓。相传,苏小小是南齐钱塘人,美丽善舞,能歌会诗,后沦为歌伎。在白堤遇少年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吟诗一首: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后两人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不久,阮郁在京做官的父亲催儿子归去。迫于父命,阮郁只得与苏小小话别。苏小小苦苦思念远方的夫君,郁郁而亡,被葬在西泠桥畔。

慕才亭上题有楹联,记这段西泠韵事:

千载芳名留古迹

六朝韵事著西泠

苏小小墓旧时有王成瑞所撰楹联:

镫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还有徐兰修题的一副楹联,充满怀旧情绪:

桃花流水沓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除了慕才亭之外,孤山还有西爽亭、四照亭、云亭等名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代许承祖有诗写《西爽亭》:

岁寒岩畔接平冈,新构虚亭面面凉。

不独西山收爽气,要看月黑荡湖光。

崔永安题有楹联,写出了云亭所处环境的特点:

千年老鹤三生石

万树寒梅四照亭

孤山还有一座名亭,就是风雨亭,因秋瑾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1981年杭州市政府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在孤山西麓草坪上重建秋瑾墓,墓上矗有一尊汉白玉的秋瑾塑像。风雨亭与秋瑾雕像相对应。

1912年,孙中山来到风雨亭凭吊秋瑾,亲笔写了“巾帼英雄”的挽幛和一副挽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旧时秋瑾墓旁有许多对联怀念秋瑾。陶浚宣题的楹联: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冯玉祥将军撰有一联,赞秋瑾的丹心碧血:

丹心应结平权果

碧血常开革命花

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作有一副挽联,刻于秋瑾墓门:

一生不自保

千载有英名

秋瑾在杭州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也为杭州美丽的湖山留下了许多赋咏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秋瑾对西湖山水的赞美,也表达了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她写过孤山的梅花: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

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孤山的雅致与孤山的梅花有很大关系,雪天的梅花似乎更体现出雅致的氛围,因此“孤山霁雪”被列为“钱塘十景”之一。历代文人的咏梅诗篇,更使孤山雅中添雅。孤山早年曾称梅花屿,唐代白居易曾有诗云:“孤山园里丽如妆”。读宋代周密《柳梢青》词,孤山雪天的梅花仿佛就在眼前:

夜鹤惊飞。香浮翠藓,玉点冰枝。古意高风,幽人空谷,静山深帏。

芳心自有天知。任醉舞、花边帽敧。最爱孤山,雪初晴后,月未残时。

隐居孤山的林和靖,终日与梅为伴,最能欣赏梅花的神韵: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雨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代王十朋《点绛唇暗香》词使人仿佛见到了雪中多姿的梅花:

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明代凌云翰写有《孤山雪梅》:

冻木晨闻尾毕逋,孤山景好胜披图。

翠禽巢失应难认,皓鹤笼空不受呼。

已见万花开北陇,莫教一片落西湖。

快晴更待黄昏月,疏影随身不用扶。

从清代夏基的《柳梢青别忆孤山》中,可见烟水横斜的孤屿梅花,孤屿梅花。林公旧宅,烟水横斜。月白无云,风清不雨,香落谁家。

吴昌硕一生中最爱梅花,也就喜欢画梅、咏梅。从他的咏梅诗中,可见其对梅花的痴情: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何时买棹香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孤山北麓有纪念林启的林社。林启(1839-1900),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年间任杭州知府,创办了“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养正书院”和“蚕学馆”,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去世后,他的后人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不得不同意把林启安葬在孤山。林启墓石牌坊石柱上有一副对联: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下联中“处士”指林和靖,“少尉”指林汝霖,“太守”指林启,这三人均葬于孤山。楹联以“两浙无两”与“孤山不孤”相对,十分巧妙。

杭州人民为记念林启,在林启墓旁设林社,供奉林启的塑像。陆元鼎有一幅挽联悼林启: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孤山一带,景致优美,日夜晴雪具佳。夜色中的孤山,同样景色迷人。月华如水,由白堤系着的孤山,如一叶偏舟,静泊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清代吴震作有《月夜游孤山》,可感受其意境:

松顶一声鹤,露华满径流。

静闻空翠滴,间与片云留。

四面只通水,全山如在舟。

明明楼阁夜,有客独寻秋。

清代袁枚为西湖“月明如水浸沙堤”的美丽夜景着迷,以至于“惹得家童没寻处,夜深孤坐断桥西”。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