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麓西湖文化荟萃 |
2010年10月26日 15:07:03 星期二 |
刘大培 在西湖南高峰东北侧,伫立着三座小山,分别称中台山、右台山、左台山,合称三台山。随着近几年西湖景区建设的加快,三台山麓也恢复和修建了不少名胜古迹,它们为西湖增光添彩,为西湖文化增加了不少人文内涵,现择主要者介绍如下。 高丽寺,现正在兴建恢复中。这是怎样一座古寺呢?为什么在西湖古寺观300余座中,偏偏选择先修复它呢?这主要因为它曾在中朝中韩文化交流史上有过一段佳话。 高丽寺本名慧因寺,由吴越王始建。到了北宋元丰八年(1085),高丽国(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国)王子统义天出家为僧,他慕杭州惠因寺高僧净源法师禅理高深之名,舍家到杭拜净源为师,学习佛教宗派之一华严宗。到了宋元佑二年,他又用黄金粉书写《华严经》三百部入寺,再花重金建华严大阁储藏佛经,用建宝塔来尊崇华严经。元佑四年,高僧净源圆寂,统义天建金塔两座来祭祀他的师父净源。 因时代的限制,对高丽国王子的这种国际文化交流,当时人并不都是赞同和推进的,有人认为外国人随便进入国门,使边防疏漏,混入个什么坏人来不好对付,于是持反对者有之。当时任杭州刺史的苏东坡就是反对者之一。在他上报朝廷后,神宗皇帝批示同意,不接受金塔。到了元代,高丽国王室仍奉国王之诏来高丽寺参拜并进香幡,可见中朝中韩文化交流仍在杭州延续。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寺院毁去。到了明初朱元璋当政时又重建,并俗称“高丽寺”。此寺一直到明代杭人田汝成写《西湖游览志余》时还提到它,说它“高丽寺,轮藏甚伟。宋时,高丽国进金字藏经一部贮其中,到今犹有存者”。 于谦祠,是前几年修复的一座纪念杭州人、民族英雄于谦的祠堂,周边景区因杨公堤建设又得以重修。传说于谦在北京遇害时,日色昏暗,沙土飞扬,似乎连老天爷也为他鸣不平。于公死后,子于冕请求归葬其父于杭州家乡祖坟内,朝廷批准。到了成化二年(1466)朝廷在众大臣的呼吁下才为于公平反昭雪,并派官员到于公坟前祭祀。祀文说:“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以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算是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说了句公道话。于谦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在小人武清侯石亨、奸臣副都御史徐有贞的污诬下被害的。他与岳飞两人均为冤狱,其墓在西湖一北一南,又都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所以他们的庙与祠为西湖增色不少。 在三台山名人墓葬中有两人很重要,一是俞樾,二为陈夔龙。俞墓早些年已修复,而陈墓则刚于近期修复。 沿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的南侧围墙上山,行数十步便可见俞墓。墓碑高约1米半,有青石供桌,墓硕大,高2米余,环步二十有五,背后有岩石砌成的半拱围墙。俞樾,德清人,字曲园,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因试卷中有“花落春仍在”句大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认为他咏花落而不伤感。到咸丰二年(1852)授翰林院编修,后又出任河南学政,主持河南全省教育,大约为今教育厅长一类的官。不久受到御史(监察官员)曹泽弹劾,说他出的考试题割裂经文,于是受到革职处分。这次打击使俞曲园因祸得福,从此他杜绝仕途,走上了读书著文教书的生涯,终于成为我国晚清期间著名的学问家和教育家,使他名垂千古。 俞曲园能与西湖相联,而且还安葬于湖边的三台山,是因为他长期在孤山俞楼从事教学著作之故。罢官后的俞曲园先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与居住,他在苏州有个小园林叫曲园,后因受浙江巡抚马谷山之聘,来到杭州主持诂经精舍。由于家属均在苏州,他只能在苏杭两地轮流开课,一般都是春秋两季在杭讲学。这样一讲就是31年。为了讲学与生活的方便,他的学生们四处集资为他在孤山西南麓择一佳地修筑了俞楼,后来彭雪琴主政浙江和杭州时认为俞楼太小,又出资增筑西侧房屋,再广植花木,添筑亭阁,使俞楼成为孤山一处佳景。俞曲园在他的著作《春在堂随笔》中有“百哀诗”,其中有“添筑西头两间屋,多情更感老彭铿”,这“老彭”即传说中的寿星彭祖,活到800余岁,这儿用来颂彭玉麟(雪琴)。 俞曲园一生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如戴望、黄以周、朱一新、施补华、五治寿、冯一梅、吴庆坻、袁昶、章太炎等,就连我的曾高祖也曾拜于他的门下,家中还藏有俞曲园赠与曾高祖的书法字幅。据爷爷说,俞曲园平生节俭得很,布衣蔬食,用具甚简陋。他一生著作宏富,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右台仙馆笔记》等500卷,全部著作汇集为《春生堂全书》。这套书在孤山新修建成的“俞曲园先生纪念馆”中陈列着,供游人观摩。由于他学问精深,治学严谨,故日本、新加坡、韩国不少学子皆慕名前来求教,他的弟子遍布东亚、东南亚。俞的孙子叫俞陛云,为进士及第的探花,后在浙江图书馆任馆长;其曾孙俞平伯,为当代著名红学家。 陈夔龙的墓在俞墓旁,最近刚修复一新,墓道、牌坊、墓碑、墓基皆为重新铺设。陈为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原籍四川开州(今开县),字筱石。光绪年间进士。曾任顺天府府尹。戊戌变法时为守旧派,拥戴慈禧。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随西太后西逃,后参加了《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在河南任布政使,后升漕运总督。1903年任河南巡抚,1907年任江苏巡抚,后升四川总督,1909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亥革命后清廷退位,陈也闲居上海,1948年病死,终年93岁,是清代末期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人物。陈在生前选择三台山俞曲园坟旁为墓,是有一定出因的。因陈夔龙的夫人是杭城横河桥许家的姑娘,俞曲园的夫人也是许家姑娘,故陈家与俞家有亲戚关系,加上陈又非常敬仰俞的道德文章,故时时来往走动。在俞去世后,陈仍于清明时节来三台山为俞扫墓,并嘱子孙,死后葬于三台山。 据我岳父(横河桥许氏)说,他少年时曾见到过陈夔龙,那是在陈随许夫人回横河桥娘家省亲时。陈相貌堂堂,文学功底甚好,言语之中天下大事如数家珍。他坦言,他的升官快捷其中部分功劳归许夫人。原来,许夫人是他在连续二位夫人相继去世后续弦的。许夫人闺中待聘时住在其哥哥、兵部尚书许庚身家中,其姐夫廖仲山为礼部尚书,加上她人长得漂亮机灵,于是常随哥哥姐夫当作花瓶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当时朝中因慈禧已年迈,政权大多落在恭庆王手中,官员升迁大多要走这条后门。许夫人当姑娘时就深得恭庆王的福晋(老婆)喜爱,收为干女儿。故她常在恭庆王耳边唠叨,要他照顾一下这位干女婿,这恭庆王在京城是怕老婆出了名的,对福晋一向奉命唯谨,于是杭州姑爷陈夔龙得贤内助之力,扶摇东风直上。陈夔龙安葬在三台山上的另一原因是,他与许夫人的爱女刚满18岁就因病夭折了,许夫人将女儿葬在许氏祖坟三台山中,自己在娘家横河桥买下一大宅子住下,因思念爱女,10天半个月就去女儿坟上探望。满3年后才回到时任直隶总督的丈夫身边。辛亥革命后,陈闲居上海当寓公,许夫人也因病去世,留下遗嘱“葬于三台山女儿坟侧”。陈自夫人爱女相继去世,又去官闲居无聊,时时在梦中思念她们,常独坐书房暗流泪。一天闲逛南京路,见一服装店橱窗内有一木制模特儿,身著翠绿绸旗袍,身材婀娜,面容丽好,徘徊良久,终于以高价买回这模特儿及那旗袍。晨夕间时常独坐模特前细端一阵,据服侍他的丫环说,这模特极象许夫人。由此可见,这位杭州姑爷对许夫人真乃一往情深矣。于是他留下遗嘱,死后要安葬于西湖三台山夫人女儿坟旁。 以上为许氏后人的传说,不料前日在庆春路新华书店闲逛,购得台湾著名作家高拜石著的《古春风楼琐记》内有一篇《痴情遗老——陈夔龙清饶晚福》也说到这件事,这才信了这位杭州姑爷陈夔龙在官高厚禄时竟如此专注夫妻之情,同时也可见我们杭州姑娘的精明与能干。 三台山麓古时重要的佛寺除了高丽寺外,法相寺与六通寺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刹大寺。 法相寺,杭人俗称“长耳寺”。这缘起后唐时该寺有一名僧叫法真,他长有一双长耳朵,传说有9寸之长,故号“长耳和尚”。到了吴越王时,该寺又出了位名僧叫寒岩,他佛学高深,受人尊敬。在他圆寂后,其弟子们将他尸体经过脱水处理,再漆上油漆,涂上金粉供奉在佛龛上,说这是定光佛转生之身。杭人传说求子孙者特灵,于是四面八方求子孙者来此烧香络绎不绝。该寺的另一个特色是斋饭精良,寺中的烧饭师傅有一手烹素菜绝活,寺前水池中的茭白鲜嫩得很,入口甘芳,引得杭人纷纷来此餐饮。寺后有一泉叫锡林泉,甘洌清洁,为泡茶之上品,杭人喜在寺中品茗雅聚,今已不存。 六通寺,现为市府招待所六通宾馆所在,中小型会议常在此召开。该寺旧名为六通慈德院,吴越王建。僧人道宣主持该寺,他与上天竺开山祖师道翊、法相寺开山祖师道定一起为杭州的名僧,佛界称为“僧中三凤”。寺中有一宝贝叫“辟尘炉”,非木非石,不知为何物建造,扣之,铮铮然,为镇寺之宝。到明代嘉靖年间,寺院被毁,炉也不知去向。明代万历年间重建,后又毁。现寺前有大香樟数株,树冠蔽日,为古寺之遗物。 三台山麓最近新修复了玉岑山上的“玉岑诗社”,这是一座高阁,凭栏远眺,西湖及四周诸山三台山、大麦岭、棋盘岭、南高峰、龙井、烟霞洞、水乐洞皆在视野。这玉岑山古木倒垂,森翠可爱,相传山中产玉,秀润异常,故宋理宗题字“玉岑山”。到了明代,杭州有些读书人相聚于此进行诗歌创作,互相切磋学问,于是由诗人祝时泰牵头,在山顶造了座高阁,一可眺望风景,二可酬唱诗作。有诗道:“莲社千年变诗社,江山文藻别为春。卷中珠玉传高咏,图里衣冠见伟人。望极瑶峰树若荠,梦回琼圃草如茵,游鱼亦有音声趣,欲往从之逆广钧。” 三台山东南麓新修复的子久草堂和黄篾楼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与著名诗人张雨的故居。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晚年时因爱西湖山水之美,在浴鹄湾筲箕泉畔结庐居住。由于平生坎坷,受上司贪污案牵连被诬下狱,后来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卖卜为生。他的画淡墨轻岚,秀润郁葱,云雾显晦,峰峦出没,笔势雄伟,笔意简远,对明清两代绘画影响很大。他作画之余,还有《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著作,皆为后世典范之学,后以86岁高龄逝世子久草堂。 黄蔑楼也在浴鹄湾畔,这是元代诗人张雨(字伯雨)为与黄公望等人吟诗论画而建的水榭。张雨,杭州人,贵族出身。20岁时弃家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后做道士,工书能诗,他与当时的名士杨维桢、画家黄公望都是好友,常在黄蔑楼一起吟诗题字,切磋学问。他死后就安葬于三台山山麓,明代时墓尚存。 三台山旧时还有宋代造纸局、抗金勇士李忠勇墓、广果寺、凝神庵、武状元坊等遗迹,这儿就不一一细说了。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