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再生牛奶盒演绎循环经济的蝴蝶效应——杭州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2 星期二 |
1972年,世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人第一次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而从接触这个概念,到“环境友好”,再到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 善待地球、超越工业化,这条路很长很远,而最关键的一步,是我们如何找到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契合点。 ■ 王佳佳 周国平 杭千高速,一路向南35公里,富阳灵桥镇工业区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年轻的公司老板、民盟盟员羊军正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他把这个“魔术”起名为“我曾是一个饮料盒”。盒子的前生是废弃的牛奶盒,在他的“魔力”下,重生为笔记本、便笺本、信封、名片夹、台历、垃圾桶…… “只要努力,垃圾也能赚钱,你相信吗?”羊军充满自信。 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发展,节能减排促进自然和谐,其实并不矛盾,羊军的创业经历就是这样一个标本。 让牛奶盒扇动蝴蝶的翅膀 在转型升级的“战场”上,企业早已闻到商机,而且主动出击。 5年前,羊军的富伦纸业在以造纸闻名的富阳,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眼见着不断加剧的竞争,他开始谋求新的发展思路。 “要想活下来,就得转型,但路在何方?”这让羊军焦虑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拾荒者收来的饮料盒引起了他的注意。 “卖不了几个钱,没地方处理,有些人就拿来烧,可是又烧不尽,包装盒里铝、塑料等不可降解材料会造成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羊军发现。 一般来说,我们喝的牛奶利乐包,是由75%纸浆、15%塑料和5%的铝箔组成。我国每年消费约50万吨饮料盒,只要想办法把纸浆、塑料和铝分离出来,“钱”景巨大。 杭州市团市委就曾以500毫升的牛奶盒为单位,算过一笔“账”:20只盒子可做一个小笔筒;30只可制成5卷70米长的卫生纸;200只能制成一个小凳子;2000只可做一张小桌子。 也就是说,富伦每回收1万吨饮料盒,可生产再生纸浆6750吨,再生塑料2250吨,再生铝粉56吨;相当于种植了11万棵树,节约70万吨水,节省了7000吨石油、1.7万吨铝土矿,节约垃圾填埋场地约50亩,减少垃圾处理费4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 转型升级扔掉烫手之“碳” 低碳经济并不是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而是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使之在杭州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 企业已经试水,而政府给予的态度无疑是积极而有力的。 2009年6月,杭州市分管工业的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做客杭州网,与网友对话企业创新。 沈坚还带来一个节能型接线板电插座,他不介意在全球网友面前,为一家民企免费“吆喝”: “这个插座看似非常平常,和家里用的差不多,但却非常省电。比如说我们看电视,有时候用遥控器一关以为断电了,其实还在耗电。这个插座有一个功能是让你遥控器关了电视机以后,在十秒钟之内结束待机。据初步测算,如果一个家庭使用这个插座,基本上每个月可以节电6度,一年就是节电72度,这是节能降耗的一个技术创新的成果。” 我们小的时候,在幼儿园里画画,每次画到工厂,必然添上滚滚的浓烟,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两者是画等号的。在创造20多年GDP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制造了令人忧虑的生态赤字。 这么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和高能耗掰手腕,也在和20多年的经济成就掰手腕。最理想的结果是,能耗降下来,经济仍能保持正常增速。现在要做的就是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强大惯性。 这年头没有比“碳”更烫手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 而在今年的市政协工作中,“低碳经济”也占了相当比重。 除了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以“打造低碳城市、提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专题发言;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杭州市长蔡奇,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等市领导参加的政协大会发言外;上半年,市政协还将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别以及部分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并将在“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民主议政会上进行深入广泛的协商议政。 转型之“痛” 虽然我们一再要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但谁都清楚,干企业不是干公益,能否盈利还是一个企业生存基础,盈利多少仍是评价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记者问羊军:“赚钱吗?”,他说的很坦白:“微乎其微甚至是负收益”;又问:“被市场看好吗?”,他说:“正在努力拓展赢得口碑”。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还不如说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把转型升级看作决定企业乃至杭州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决策,把节能减排看作转型升级的最佳平台,但想要在这片广阔蓝海中占得先机,还有很多阵痛要忍受。 2006年,杭州市团市委联合市教育局、市环保局等单位,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搭建绿色环保通道,回收可循环利用废品”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回收所得的爱心资金用来为这些学校建立“红领巾爱心书库”。 “四年来,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参与此项活动的团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常委周扬说: 比如转变大家的观念,企业只是转型升级的末端,全民的日常参与才是前端,就像牛奶盒的回收,怎么动员市民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一起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软饮料包装回收链条”? 还有政策的扶持太少,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进行各种回收利用技术攻关,或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激励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高原生资源的成本,降低再生资源的成本,刺激这一产业的发展。 杭州有害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市政协委员邢华不经意说起一件小事:杭州有家企业,可以在废弃的塑料制品中炼油,但人家很低调,从来不做宣传。 如果说是怕树大招风,实质上是更担心知识产权的保护,我的核心技术会不会被别人仿冒? 当然还有其他的成本,比如土地、人才。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不止一次呼吁:“花了很多力气招引来的企业,都在抱怨,杭州的房价太贵,留不住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困难很多,但勇敢的“探路者”正在克服。 “我们正在与过去告别,如果试水成功,眼前豁然开朗;失败了呢?就当交学费,这个学费或许代价高昂,但我认为值得。”羊军说。 转型之策,是“化妆”还是“整容” 寻求环保的发展之路,建设低碳城市,靠市民多关灯、少用水,是小头;大头是产业的结构调整,从粗放到集约,从污染到环保。 转型之路如何走?政协委员们提出了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彻底“整容”,企业换个方向发展,逐渐从传统制造业中撤离出来,成为以科技型为主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一步到位; 另一种是稍加修饰的“化妆”,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企业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适当的提升,一小步一小步的改变。 邢华就很赞同企业先“化妆”:“传统产业仍是主流,不但贡献了GDP,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盲目的跟风转变自己,一旦失败了,就会影响就业,进而影响稳定。” 她建议从基础做起。“比如一家厂,原来每需要石油100吨,现在可以降至80吨,这就是进步;同时,还要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香精企业,原材料提炼把污染都留在了杭州,出口到国外,才10块钱,人家再深加工一下,贴上标签,身价马上翻十倍,这个钱为什么我们不自己赚?”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市政协委员黎青平建议: “继续调整三产比重,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比如楼宇经济,占地耗能少,纳税多,就好比垂直的印钞机。” 当然,还要来自政府的支持。 民盟杭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张永谊提到,虽然今年民盟已经做了不少和环保经济相关的提案,但接下来还会继续进行低碳经济的调研,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加大奖励力度、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供创投基金等,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业升级。 虽然发展之路很长,但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转型升级会是越来越多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环保低碳则是一个永久的发展方向,“发展+减碳”的憧憬,会促使行业重新洗牌,新一轮的产业春天即将到来。 [编辑手记] “垃圾,其实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增加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9年9月1日,市政协召开的“建设低碳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民主议政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那句“垃圾,其实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激起了与会者的热议。民进杭州市委员会建议,可以灵活地使用税收杠杆,除了“谁污染谁付费”外,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实施“差别税率”,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2010年,市政协委员黄炳元在博客中建议,要大力挖掘广大乡镇地区的低碳经济潜能。“最明显的要数‘烧秸秆’。‘这不仅浪费生物能源,而且对高速公路及邻近的城市环境造成直接烟尘污染。’”黄炳元说,其实,废弃的秸秆可以氨化成牛、羊可食的氨化饲料和猪饲料中的添加剂,牛、羊、猪吃了秸秆后产生的粪便变成沼气、沼渣和沼液,分别作为有机肥还田取代一半以上的化肥、替代石化燃料,基本实现农村能源自给自足。据他了解,这些成熟的技术已经被我市乡村尤其是规模化养殖户采用,“像我市桐庐万强农庄等已经系统地采用了低碳和固碳技术,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碳排放减少的数据而难以被人认识。” 富阳市的羊军把废弃的牛奶饮料盒变废为宝,带动了产品的转型升级;建德市某企业生产的“节能插座”让关闭的电视机每月节电6度,让“低碳经济”惠及民生;桐庐县万强农庄的“秸秆资源”,打通了农村“循环经济”的血脉。这,就是一个再生牛奶盒演绎的循环经济蝴蝶效应,就是杭州探索的转型升级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生活是世界共同的呼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最基本、最具体的要求。”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认为。 而要真正做起来,步履非常艰难。 4月9日,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及发展环境座谈会上,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用了“十个需要”为企业转型开了“良方”: 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扬长避短;需要企业和政府知己知彼,增强信心和责任感;需要创意创新,转变经营理念和思路;需要核心技术和人才,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需要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办事环境,思想要再解放一点,政策要再宽松一点;需要有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信息要对称,政府与社会的服务水平要跟上;需要重视实业兴国,防止泡沫误导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导向;需要各级领导心系科技发展,敢为人先,转变作风,真心实意关心企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端人才和操作性人才“两手抓”,打造安居乐业的宜居城市;需要讲究诚信,倡导责任意识,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要讲诚信,打造责任企业、责任政府。 这十个“需要”,搭准了杭州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脉搏,为杭州转型升级指出了方向。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