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记忆新 |
2010年10月26日 15:07:02 星期二 |
林炜彤 一 我从1960年起,担任了杭州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还担任过教育组的组长和教文卫体委员会的副主任。1992年退下来后,一直参加政协之友联谊会的活动。当了30多年政协委员,参加了40年政协活动,使我深深认识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政协里相互尊重、畅所欲言的好风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 我们教育组人数相当多,参政议政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开会,委员们都从四面八方带来许多信息。特别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滞后,经济困难,问题很多,所以每次讨论起来都是争论不休,发言也是慷慨激昂。市委和政协领导对教育一直非常重视,经常到教育组听取意见,一起讨论,对教育组委员也非常关心。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全会的聚餐会上,市委书记、政协主席王平夷同志把我请到他桌上,让我坐在他的身旁。他对大家说:老师很辛苦,为了培养下一代,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热情工作,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育。他向我举杯敬酒,全桌的人也都起立敬酒,使我和我们教育组的委员十分感动。 我们教育组的委员在政协领导直接带领下,还积极献计出力,办了许多实事。如为杭州市高校发展、业余职工大学联合办学作了系统调研;为淳安山区的教育,为桐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提高,作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杭州师范学校、韶山中学的校舍问题,联合城建组专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1992年,政协换届,政协之友联谊会为了响应多渠道、多体制发展教育的号召,开始筹办育华学校,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93年创办了杭州育华学校,如今这所学校已是杭州市一所出色的民办中学。 二 在担任政协常委期间,我很喜欢政协的刊物——《政协通讯》。当时主编孙再香同志和委员们联系非常密切,他也常向我约稿。我们渐成知音,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2年上半年,我根据教委指示,着手整理和总结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改的经验,发信广泛征求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意见,开展讨论、研究,使自己在经验上得到提高,理论上得到验证。我和老孙同志谈及此事,他饶有兴趣地看了我和学生之间联系的书信后,就在1982年7月的《政协通讯》上全文发表了我回学生的一封信,并且加了编者按语:“这是市政协常委、杭二中副校长、省特级语文教师林炜彤写给一位他早年学生的回信。林炜彤同志最近正在总结语文教学经验,为了搞好这一工作,他虚怀若谷,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不少学生纷纷给他写信,怀着尊敬和感激的心情,赞扬他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获得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下面发表的这封回信,就是林炜彤同志接到某学生的来信所写的。他那种热爱语文教学,虚心取人之长,不断探索创新,终身以此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编者还对我这封信加了《教书育人,不断创新,其乐无穷》的醒目标题。 1999年,正当世纪之交,我在编校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印发的《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时,翻阅了《政协通讯》在1982年发表的书信与编者按,深受鼓舞,记忆犹新。《政协通讯》不仅是委员们参政议政交流的园地,也给委员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以莫大的精神鼓励,这就是我喜欢阅读《政协通讯》的原因。 三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近几年来,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得到了很大发展。 过去,政协委员对长期以来教育滞后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和中肯的意见,但并未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令人欣慰的是从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们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更加重视,看到了国家的大好形势,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长期以来政协领导和各界委员对教育的关怀以及教育界委员所做的调查研究、献计献策,都将对当前与今后国家振兴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现任的政协委员更加努力地为振兴教育而奋斗,我作为政协之友联谊会的一员,也将积极贡献余热,为繁荣教育园地辛勤劳动,使祖国教育的春天繁花似锦。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