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中国与世博的前世今生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1 星期二 |
1910年,沪上有名的中医陆士谔写了一本叫《新中国》的书(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以梦为载体。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如今,陆士谔梦中的三大工程都成了现实。 更让人惊讶的是,《新中国》梦中的三大工程与现在上海的南浦大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及地铁一号线的地点方位出奇地相仿。而陆设想在陆家嘴建金融中心,在跑马厅(人民广场)造剧院竟然一一应验。
首届参展:商人得先机
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时,中国的新皇帝刚刚登基,改年号叫咸丰,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所以这一年后来也被称为太平天国元年。各地义军纷起,如广东会党、河南捻军、湖南斋教、福建红会等,弄得政府军应接不暇。 更南一些的琉球,以“英人来居不去,英船时来恐吓”为由,请朝廷“设法制止”。可谓内外交困。 这么一种形势下,对远在英国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几乎无人关注,况且当时中国实在也没有什么工业。 但还是有中国产品不但参展,还获得了金奖。 在上海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相关消息后,察觉到其中的商机,寄出12包“荣记湖丝”至展会,经评定,被公推为第一名。伊丽莎白女王亲赐金银牌各一面,并赠画有“翼飞美人”的奖状,允许“荣记湖丝”进入英国市场。此后徐把奖状上的图案临摹下来,作为产品商标,并广为宣传,在中外市场打开了销路。
盛世危言,提出办世博
郑观应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早年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在长江各主要口岸开设了商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多家企业,受李鸿章委任,先后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开平煤矿粤局总办等职务。 1893年,《盛世危言》面世。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改革方案。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读了此书后评点道:“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据说,光绪皇帝读了,也大为赏识,诏命总理衙门特印二千部,分发京都大臣阅读。几年之内,书竟被翻印20多次,风行一时。 在《盛世危言》的《赛会》一章中,郑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他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他写道:“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郑观应在书中都一一想到。文中还提出具体的筹办步骤,先组织小会,逐渐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齐驱并驾”,裕民足国、致富通商,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 在3000多字的《赛会》中,介绍了历届世博会情况,还详细阐述了当时(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包括内容、组织、占地、筹备、资金等都有详细解说。他认为,世博会可以使“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利国利民”。郑观应还在《盛世危言——技艺》附《振兴工艺制造说》(1900年刊行)中提出“救中国之贫,莫如大兴工艺”的四大策略,其中一策就是“设博览会以励百工”。
新世纪初,政治家亲临
要到半世纪后,中国清朝政府才首次以官方形式参加。这发生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的世博会上。 此前两年,美国驻华公使就极力敦请皇上、皇太后赴会。慈禧以年老体衰、不便远行为由推辞,但应允将派亲王参与,以示友好。年底,清政府任命贝子溥伦赴美参加博览会,特拨巨款,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各地商人在清廷和地方政府的鼓励下,纷纷合股集资,购物赴美。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还出现了专为参加国际博览会而筹组的公司。 1904年6月,溥伦携其随从途经日本抵达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随后至圣路易斯博览会。由6000余块精美的手工木雕镶拼而成的京城王府,复制后在世博会场地上装配展出。在诸亚洲展馆中,中国东方式的建筑和传统文化都很受欢迎。华商所带展品像茶叶、瓷器等都被抢购一空。 8月,正在美国开展革命宣传的孙中山也抵达圣路易斯,前往世博会游览参观。据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记载,孙这样评价这届世博会:“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惊人预言:文人有奇梦
1910年,晚清已临近崩溃。后来沪上有名的中医陆士谔其时还在一家书局打工,写了一本叫《新中国》的书(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以梦为载体。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有趣的是为造地铁,还发生不同意见的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争论到最后,说是造高架行驶噪声太大,且影响市容也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如今,陆士谔梦中的三大工程都成了现实。 更让人惊讶的是,《新中国》梦中的三大工程与现在上海的南浦大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及地铁一号线的地点方位出奇地相仿。而陆设想在陆家嘴建金融中心,在跑马厅(人民广场)造剧院竟然一一应验。 《新中国》,全书共分12回,以一个梦贯穿。陆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书中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小说中写道,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所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陆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妻子告诉他,大桥是为开博览会才建造的。 在陆云翔的梦中,上海的租界早已收回,马路中站岗的英捕、印捕皆已不见,裁判所的裁判官、律师皆为中国人,所判均极公平。南洋公学共设26个专科,学生数万,欧美日都派有留学生。汉文汉语成了世界的公文公语;工厂中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产品胜欧货远甚。 小说结尾,陆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丈夫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一百年后,美梦终成真
2002年底,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还十分低迷。12月4日,申博成功的消息刚刚传来,我的一位朋友果断下单,理由就是:“世博前必有一轮大行情。” 八年后,房价涨幅超过8倍。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然而与陆士谔相比,这位朋友只能算一个小小的预言家。 世博的影响决不止于此。除看得到的硬件建设外,更大的作用与意义在于把上海乃至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今天在浦东,你能看到各国的展馆已然站立起来,它们各式各样,除各自的民族特点和艺术追求外,还传达出不同的思想理念、施政取向。 世博的影响只有若干年后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那时我们不止经济发展快速,包括公平公正等各方面都远较现在更接近于一个现代国家。 人们将发现,公众对理想社会的认知与追求,有许多正发端于这一届世博会。因为在这儿,我们除看到最新的技术与产品外,还看到了它们发展成熟的背景与条件。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现代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