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风凭借力 共谋青云志——建德市政协为建德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德 |
| 2010年10月26日 15:06:57 星期二 |
| 欧燕萍 陈庆祥 三国时代,孙权建立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封因平定庐江叛乱、屡立战功的部将孙韶为“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这,便是建德名的由来。 建德因梅城而兴,由新安江而名,为“锦山绣岭、诗溪画水”之地。这里古风依依,历史文化俯拾即是。孟浩然、李白、刘长卿、杜枚、白居易等诗界泰斗曾在此挥洒诗情。尤其孟浩然脍炙人口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千百年来成为骚人墨客的意境之源,成为建德的具像化身。 与杭州其他县(市)相比,建德是比较奇异的。“秦云楚树青天外,禹穴胥山沧海滨。”典雅的古风,加上“闲钓江鱼不钓名”的高人仕隐情怀,使得建德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厚德载道的独特气质。所以,做事,求实不求名;谋事,求真不求虚。这个特质表现在以协商、议政、建言为载体的政协工作上,犹为突出。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主要职能。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委会议、主席会议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主要平台。视察调研、社情民意、座谈议政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主要渠道。建德市政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搭平台,通渠道,为城市“血脉”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上,建德曾为睦州府、遂安郡、新安郡、建德府和严州府等。其北枕巍巍乌龙山,南临浩瀚三江口,东面为七里扬帆和严子陵钓台,风景奇秀,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有“严陵不守,临安(杭州)必危”之说。中国“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在这里起兵称帝。宋朝方腊起兵,先攻取清溪(今淳安),后顺江而下,破睦州城即以引为行宫。元至正末年,李文忠据守睦州,张士诚两次进攻未果。南宋时,被列入“京畿三辅”范围,成为东南重镇。 为“杭千高速”把脉问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建德“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的奇妙山川,但是“一滩又一滩,滩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山水奇景,对于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的交通,则是亦喜亦忧。喜的是“新安山水天下稀”,忧的是“乱石长松三十里”。为化劣势为优势,近年来,建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建德的交通发展,把大力发展建德与杭州及周边县(市)的“外交通”与优化区域内道路的“内交通”作为“血脉工程”,夯实了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005年12月26日,对建德来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杭千高速”(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杭州至建德段正式通车,“西部高速”童话终于成为大杭州的现实。“杭千高速”是杭新景(杭州—新安江—景德镇)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西进”的重要项目,全程191公里,总投资121亿元,是杭州交通建设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杭千高速”一期为袁浦至建德洋溪段,全长108公里,是“三江两湖一线牵,名山秀水景相连”的重心。它的建成通车,对加强建德与杭州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有积极的提速作用。而作为一期工程的落脚点,建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市政协围绕中心议大事,参政议政谋发展,为“杭千高速”又快又好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5月,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考察黄山等地经济发展状况后,在桐庐分水召开了全市各区县(市)一把手座谈会,提出“旅游西进、交通西进,构筑大杭州交通”这一目标。2002年6月,王书记在临安再次召开专题会议,斩钉截铁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把高速公路搞上去!”并进一步提出了统一领导、统一设计、统一筹资、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六统一”建设思路,对“杭千高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讲,这一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现了上下联动、横向合作的“和谐”理念,得到了有关县(市)的热烈响应。事实上,“六统一”的建设思路既是市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也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其中,建德市政协功不可没。众所周知,“杭千高速”最初的设想是计划在原有的320国道基础上建造,而筹措资金、方案设计等环节则由各地自行落实。建德市政协通过调研提出了不同意见:一是长时间在原有国道上大规模施工,对沿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有较大负面影响;二是“各自为政”不利于建设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实施起来必将弊大于利。在杭州市交通部门在建德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建德市政协主席刘志新建议高速建设应绕开320国道另辟溪径,“这样既有利于高速公路的保质保量,又不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其次,高速建设要统一设计、统一筹资、统一建设,“这样既着眼于建设,也有利于发展,更有利于大杭州。”市政协集体讨论,并以郭昌友副主席为第一提案人,向杭州市政协大会提出了“实行四统一,加快杭新景高速公路建设”的提案。这些建议为后来党委政府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金点子”。 为“血脉工程”呕心沥血。“青溪如驶绕城来,万峰峭立土硗瘠。”这诗在描写建德奇特风光的同时,也透露出这个锦山绣水之地非一马平川之府。近年来,建德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城市道路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乡县“康庄”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裕大道来抓。该市政协也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点放在道路建设上,积极建言献策,主动视察调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03年至2007年,浙江省计划投资60多个亿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003年,该市政协主席会议紧紧围绕“乡村康庄工程”进行议政,认为要抢抓机遇,以达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效果,使农村交通状况有个大改观,提出了“要搞好规划、调动乡镇和村两个积极性、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等5个方面11条建议。该市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政协的建议,时任市委书记的赵纪来批示,“市政协主席会议对县乡公路工程建设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加快交通建设,改善交通状况,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请召集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同年,另一次主席会议,议政视线再次聚焦城市交通,提出了《关于城市路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厂企校搬迁工作进程、统一规划和明确倒土场地、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及早策划04年城市路网建设项目、进一步争取广大市民的鼎力相助等”具体措施。市委领导十分赞同政协的想法,认为“市政协的五点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批示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采纳”。 俗话说,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如果说高速、国道和省道是城市的动脉,那么城市路网和乡村康庄工程就是城市的静脉和毛细血管。近年来,建德市政协一直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交通建设和发展上,为打通动脉、疏通静脉、活络血管问诊开方,治愈了不少“顽疾”。2005年,该市政协主席会议在组织视察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段建设后,提出要坚持“四个到位”工作,确保建设顺利推进;2006年,提出《关于顺利推进梅城过境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就资金、废土、用地和工程建设等问题提出了4条建议。市委陈春雷书记充分肯定政协的建议,批示由有关领导牵头,“就存在的问题作一协调解决,确保梅城镇过境公路顺利实施。”2006年9月15日,该市政协收到一封标有紧急呼吁、署名为“新安江城内一群老人”的信息件,呼吁“白沙大桥至新安江大桥段城防工程大道沿江不能再造楼房了。”政协主席刘志新阅后当即批示:“这群老人的呼吁非常中肯,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以人为本?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按照广大人民的意愿,结合专家的意见,搞好规划,搞好建设,这才是以人为本。”该市政协将主席批示连同原文六条建议,以《政协信息》的形式迅速报送党委政府。市长洪庆华非常认同政协的意见,即刻批示:“很好!重要地段的规划一定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结合起来。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结果。要按照休闲城市的要求完善重要地段的规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灵魂工程,民族工程。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依托教育而迅速崛起。中国未来的持续强盛亦命系教育。孔子云,有教无类。作为曾经的“大学城”,近年来建德市教育事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建德市政协为打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坚持不懈竭智尽力,终结硕果。】 宋景佑元年(1034年),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被贬为睦州知府。这个后来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大文学家,任内大兴学校,兴办了睦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龙山书院,建钓台书院,修严先生祠堂,并写下了《严先生祠堂记》这一千古佳作。该文结尾“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既颂赞了严光的风节,又赞美了严陵山水,开创了建德厚德载道的古风。 梅城与浙大的“文军长征”。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是建德最无与伦比的无形资产。而浙大的“文军长征”带给建德的教育底蕴,其意义并不亚于范仲淹兴建龙山书院。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江苏、浙江二省间的金山卫全公亭登陆,浙大决定迁校建德梅城。梅城位于建德市境内富春江、新安江和兰江交汇处,曾经是严州府治、睦州州治和建德地委、县政府所在地,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宋以来名宦多,杜刘陆范踪相接。”这个被称为锦山绣岭、诗溪画水的古城,对文人墨客具有非凡的魅力。李白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宋维藩有“涓滴流来曹洞水,云烟推出米家山”名句。梅城的文化积淀相当丰厚。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与梅城有关,清代著名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青柯亭本便是在梅城刻印的。梅城还养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伍子胥、西汉右相朱买臣与此有关,唐宋著名文人刘长卿等留下传世名篇,历代骚人墨客谢灵运、唐伯虎等亦绘出了绚丽画卷。所以浙大选梅城为“文军长征”站点是有天时地利之考虑的。当时,一千多名浙大师生包括可以搬运的图书仪器全部迁至梅城,包括已先期搬迁至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一年级新生。一时间,小小的山城“人满为患”。办公室、教室、宿舍等只有分而散之。教室分设在林场、基督教堂、孔庙等处,宿舍则在中心小学、万源当、东门街一带民房。每天课余饭后,街巷人头攒动,俨然一座“大学城”。尽管战火纷飞敌机侵扰,但仍弦歌不辍,浙大师生坚持上课。章士钊的独生子章用,刚从美国回来便被竺可桢校长聘请了来,并在警报声中举行了欢迎会。章用虽出身官宦门第,但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在梅城,一次警报响了,学生问他:“还上课吗?”章先生反问:“怎么不上课?”“那么,黑板挂在哪里?”章先生很坚决地回答:“挂在我的胸前!”浙大教师就是以这样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来对待事业。“文军长征”在梅城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40天,但浙大师生的“求是”学风深深烙进了梅城大地,影响着梅城人对教育的尊崇,又让以“文史资政”的政协委员始终怀有一颗教育兴国情怀。 政协为教育倾斜土地“天平”。严州师范曾与杭州师范、湘湖师范共为杭州地区师范教育的三足鼎立,为杭州和建德培养了众多教育人才。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资源的增加等因素,建德的中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显得有些滞后,使得高中段的入学率在前几年竟然“拖了杭州的后腿”,严重影响了建德教育的健康发展。2004年,建德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高中段教育办学规模不足,使得每年有2000多人因得不到高中段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不得不过早走向社会。“据测算,到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有9233、8542、7330名初中学生毕业,而只有2916人可以进入普高、4263人可以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初中升高中形势严峻。”该市政协认为,“初三毕业这一层次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失去继续读书机会,无疑会给社会稳定和本人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后,该市政协向党委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高中段教育的几点建议》,提出了“要认真编制高中段教育发展规划,健全办学机制,强调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的专项规划编制,逐年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公办民办齐头并进。”在这份特殊的建议案中,市政协还重点谈到了解决该市高中段教育发展的几个棘手问题:加快新安江中学迁建扩容步伐;大力支持寿昌中学、严中梅城校区增量扩容、关心支持育才中学搬迁工作、继续加大对教育投入、努力强化职业高中教育等。政协的建议引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关注高中段教育,把“加快新安江中学迁建扩容的选址问题”作为解决初升高教育瓶颈的突破口,该市政协抓住了要害并且开出了“猛药”,对建德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是鹈鹕灌顶。“当时学校迁建新址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该市市郊叫‘高塘坞’的一块地,因涉及搬迁厂房等原因,采用这个方案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地段偏远,不尽如人意;另一个方案是在市区的‘苏州苑’,但是这块生活便利的风水宝地被众多房产商看中。如果建造商品房,市政府可因此多几千万的收入。”但是市政协据事论理,据理力争,通过座谈、调研、协商等,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协主席刘志新不仅“四处游说”,亲自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而且还“咬住青山不放松”,亲自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请到现场面对面协商和督促。由于政协的坚持,更由于党委的高度重视,最终把这块“禁脔”之地给了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目前,新安江城南的新安江中学已是桃李满园,书声朗朗,因学校扩容而受益的学生们,正与同龄人一起享受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求知人生。 |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