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问茶》印象
2010年10月26日 15:07:01 星期二

卢兆林

《龙井问茶》一书的付印出版,我作为编纂参与者,甚感欣慰。这是一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介绍西湖龙井茶的书,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当代杭州人为打造西湖龙井茶这张金名片而孜孜以求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而西湖龙井又是中国这个“茶之国”中久负盛名的茶中瑰宝。

西湖龙井茶出产于杭州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这里林木茂密、云雾缭绕、浓荫笼罩。有茶叶专家经多年考证,认为名优绿茶生产的“黄金线”是北纬28°—32°地带,而西湖龙井茶区位于北纬30°04′—30°20′,居“黄金线”的正中位置,可见西湖龙井茶树的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西湖龙井茶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唐代陆羽《茶经》就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北宋时期,西湖一带所产的茶就已列为名品。元代虞集《游龙井》诗中首次对龙井茶的产地、采摘、品质、品茶的情形,作了记述和描绘。明代,龙井茶已负盛名。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清程淯《龙井访茶记》中记载:“龙井以茶名天下,在杭州曰本山。言本地之山,产此佳品,旌之也。然真者极难得,无论市中所称本山,非出自龙井;即至龙井寺,烹自龙井僧,亦未必果为龙井所产之茶也。盖龙井地既隘,山峦重叠,宜茶地更不多。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圆里十八株,荷褒封焉。”民国间龙井茶按产地分为狮(狮峰)、龙(龙井)、云(云栖)、虎(虎跑)、梅(梅家坞)五个字号。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为狮、龙、梅三个品目。龙井茶以其“色、香、味、形”四绝而闻名遐迩。

西湖龙井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形成的西湖龙井茶之栽培、采摘、炒制,是一门独特的技艺。为保证西湖龙井的优异品质,必须偏早嫩采,自清明前至谷雨是采制特、高级茶的最佳时节。高档龙井茶炒制500,需要采摘3.64万个鲜嫩芽叶,采茶的辛苦可想而知,于是就涌现了双手采茶能手。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运用“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鲜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经过熟练技艺茶农的炒制,西湖龙井茶外形挺秀尖削,扁平光滑,苗锋显露,色泽翠绿略黄,香气鲜纯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大小匀齐,芽毫隐藏,犹如兰瓣。

中国有句古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与“琴棋书画”一样,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深深地濡染着民风民俗。如果说“酒文化”是古代文化永恒的主题,那么茶文化也是一曲饮不尽喝不完的传统文化的歌。今天,我们从追溯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和它孕育的茶文化看,是历史变迁和文化延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墨客以茶抒情,以茶遣兴,以茶交友,以茶联谊,写下了无数绚丽多彩的咏茶诗章。苏轼特别赞赏杭州西湖诸山所产茶叶,并把这种“佳茗”比喻为“佳人”:“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所作咏茶诗文及有关茶事书法墨迹,是中华茶文化的宝贵遗产。纵观西湖龙井茶千余年的历史,我国任何一种其它的茶叶从没有受到过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人道士如此程度的宠爱。古人如此,现代文学艺术亦如此,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民歌教材收入,王旭烽的《南方有嘉木》获茅盾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西湖龙井茶文化就这样在历史延续的基础上向前推进。

西湖龙井茶文化是人类与自然携手共创的。西湖龙井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茶”,自古以来探究者如钱江潮涌,说山好者有之,赞水好者有之,捧天时地利者有之,归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宠爱者有之,不一而足,但还没有一本书写到从事龙井茶生产、加工、营销的种茶者、采茶者、炒茶者为“中国第一茶”所做的感人故事。

这本书所收录的近百篇文章,都是从事龙井茶生产、经营、研究的茶农、茶界学者、专家和茶叶公司经营者的亲身经历、亲眼目瞩、亲耳所闻、亲自研究考证关于西湖龙井茶的珍贵历史资料。众多写龙井茶的书中,这是第一本以全新角度即“三亲”来写西湖龙井茶的,许许多多关于西湖龙井茶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也是第一次向社会披露。该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龙井茶发展的历史为主,拓展到民(国)清(代)以远。50多年前,西湖龙井茶乡第一个茶农互助组的成立,书中原始的生动史料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后,西湖龙井茶乡把茶地承包给茶农的历程,让人感到社会的变迁。西湖龙井茶从产量的提高、地域的扩大,到原产地域的保护,都由当事人娓娓道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在龙井茶区视察、调研、接待外宾,可以说一杯龙井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这些内容广泛的第一手资料,多是出自一些老茶人的回忆。许多作者与龙井茶打了一辈子交道,虽然眼已老花,手已不能疾书,体弱卧床已不能流畅表达内心对龙井茶的情怀,但仍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撰写或口述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这些珍贵的往事,过去没有人去问过,他们也没向别人说过,现在再不说,真的就没有说了。今天,我们很庆幸读到的不是关于西湖龙井茶的“报告文学”,而是“三亲”史料,并多是当事人的“口述历史”,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循级而上,一步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该书由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负责编辑。它的面世,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提供了丰富、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的支撑。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