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绿成荫——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发展散记 欧燕萍 |
2010年10月26日 15:07:05 星期二 |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其前身为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创办的杭州育华学校),是杭州市唯一的一所市直属纯民办学校,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浙江省重点中学。办学十多年来,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不仅教学质量始终保持一流,而且在文艺、体育及各科竞赛中成绩突出,仅2004年参加省、市、区级各项竞赛,就有70多人次获奖。卓有成效的社会效益,不俗的教育教学成绩,使“绿城育华”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家长中赢得了信任的口碑。2004年,以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为龙头,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足球学校等为一体的“杭州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成为杭州市五大名校集团之一。 万丈高楼平地起。谁能想到,如此辉煌的“绿城育华”,12年前却是从杭州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借贷的1000元起步的。 勇立潮头,探索办学新路 1992年,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讲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正是这一年,在杭州市的教育发展史上,市政协之友联谊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半年,市政协换届,一批教育界老委员不再担任市政协委员,而成为市政协之友联谊会会员。下半年,教育界部分新老委员觉得应该为杭州市的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新路,以不同于国家办学形式的全新思路,来补充和发展杭州的教育事业。于是,他们倡议联谊会创办一所民办学校。在仅有市教委一张批文和1000元贷款的困难条件下,经过肩负重担的教育界老委员赵绍谦等积极策划和各方的大力支持,1993年夏季,杭州育华学校终于诞生了。 “育华”是校名,有培养中华英才之意,又有双关含义,既指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又有创始人对学校的呵护养育之情。所以,学校与学生,联谊会与学校,都有割不断的“育华”情。 胼手胝足,创业呕心沥血 “育华”之初,是非常典型的两袖清风的“无产者”,一穷、二白、三无(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唯一有的就是创办者的赤子之心和市政协与联谊会的鼎力支持。无教师,赵绍谦在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副会长、教育界元老、“育华”首任校长张学理的支持下,以“三顾茅庐”精神感动了一批高素质的老教师,他们无怨无悔地加入了艰苦、艰辛、艰难的教育改革中之民办教育的拓荒队伍,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民办教育之花,“十来个人、七八条枪”闯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红色根据地”;无资金、校舍,政协、联谊会和创办者多方协商联系,采用高明的“借窝孵蛋”新思路,租用原市教育学院大塔儿巷校区、以及秋涛中学的部分房子为校舍和宿舍,为“育华”在1996年初中升高中的竞赛场上一鸣惊人的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姓“政”,所以“育华”在办学理念上强调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一开始就走“低收费、高质量、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非经营性公益之路,使得路越走越宽,天越闯越阔。 可以这样讲,“育华”的每一步,都是在政协和联谊会的关爱下迈进的;政协和联谊会的心,始终都与“育华”跳在一起。 发展壮大,受到关爱呵护 “育华”从创办那一天起,市政协各届领导都给予十分的重视和支持。市政协六届主席、联谊会会长陆祖德曾主持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育华”的办学问题。联谊会其他领导林鑑川等和教育界的老委员,都为“育华”的成长付出过心血。市政协七届、八届主席虞荣仁先后三次视察“育华”,并为其发展“求医问药”,曾就景芳校舍问题向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过;就蒋村新校区道路建设资金问题认真多次与有关部门领导协商,为“育华”的发展和成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此外,市政协七届常务副主席沈者寿对“绿城育华”的办学也十分关心和支持。 还有一件事让“育华”人始终难忘。8年前,市政协书画研究院有关领导了解到,有位语文教师的儿子得了不治之症,生活十分困难,就主动组织书画家进行义卖,并将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这位教师和她的孩子,用爱心和真诚帮她度过了难关。“为‘育华’做过好事的,‘育华’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赵绍谦这句话,饱含了对市政协和联谊会深厚的感情。 十多年来,“育华”就如政协和联谊会的孩子,在各位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爱呵护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创业,一步一步成熟,一步一步成功。它的成长,有如西湖边的杨柳,阳光使它茁壮,风雨使它动人。而它愈茁壮,愈动人,也就愈说明政协和联谊会这个“园丁”愈出色,愈尽心,愈呕心沥血。 争创一流,谋划美好未来 “育华”从创办之初的“三无”起家,创业,发展,壮大,到2002年,已实现了三个3年的大跃进。现在,一座由关心教育事业、热忱回报社会的浙江绿城集团,投资2亿元、占地250亩、设计新颖、教育设施配置现代化的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已在城西蒋村拔地而起。2001年5月,学校改名为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并建立董事会,形成由浙江绿城集团主办、市政协联谊会参与主管、育华学校承办的民办教育新格局。 “发挥优良传统,善抓机遇,重在质量,体现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我市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夯实‘学在杭州’的基础”。2005年4月26日,当“绿城育华”新老领导班子顺利交接,第二次腾飞已经起步之时,市政协主席虞荣仁与副主席俞国庆、秘书长徐泉海,部分政协委员,以及联谊会会长陆祖德、副会长陈端等,共同视察了“绿城育华”,并与学校新老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虞荣仁主席强调,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校集团”战略后,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部署,市政协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他指出,发展民营学校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绿城育华”作为杭州五个名校集团之一、并且是唯一的民办学校的名校集团,更要振作精神,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争创一流名校集团;要善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我市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开展企校联姻;要重在质量,努力培养好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并体现出名校集团特色,打好品牌,扩大影响。这既是解决“七难”中的“上学难”问题的一大举措,同时也提高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更为“学在杭州”夯实了基础。 “绿城育华”从幼苗到独木,从独木再到森林,其中不仅倾注了市政协和联谊会的心血,也铸就了“绿城育华”人奉献、奋斗和奋勇向前的精神。这份心血,这种精神,将使“绿城育华”这颗民办学校的奇葩,在杭州教育这片沃土上,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烂漫。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