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四时看不足
2010年10月26日 15:07:09 星期二
孙 跃

杭州西湖四季皆美,而每个季节的西湖又不一样,有着各自的意境和韵味。“湖上四时看不足”,翻开《西湖诗词选集》等描写西湖的书籍,晴天、雨天、雪天,春、夏、秋、冬,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西湖,湖中的明月、湖边的花草树木、亭台楼搁等景色,以及杭州的一些风土人情,就会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历代文人和英雄豪杰对不同时节的西湖都有咏赋,留下了琳琅满目的诗篇。
苏轼在《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之一中,用寥寥数句,交错描写了西湖四季的景色: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湖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明代瞿宗吉的《西湖四时·望江南》四首,则既描绘了西湖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又写了当时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和习俗:
西湖景,春日最宜晴。花底管弦公子宴,水边罗绮丽人行,十里按歌声。
西湖景,夏日正堪游。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惊起水中鸥。
西湖景,秋日更宜观。桂子冈峦金粟富,芙蓉洲渚彩云闲,爽气满山前。
西湖景,冬日转清奇。赏雪楼台评洒价,观梅园圃订春期,共醉太平时。
清代孙琮的《琐窗寒》词,把西湖四时风景融于一词:
十二桥头,四时箫鼓,屡萦心曲。晚雾朝烟,风静水纹如索殳。踏青游,莺燕撩人,蒲觞竞看飞凫速。正荷香荡桨,万檠翠盖,千顷红玉。 遥瞩,澄湖面,有彻晓明灯,锦团霞簇。清秋皓月,夜夜盘桓难足。喜重阳,雨后初晴,葱青草树妈新沐。更群峦积雪,凭高望两峰三竺。
历代诗人根据西湖春夏秋冬、晨昏晴雨不同风光写作的诗词,更是精彩纷呈,气象万千,不胜采撷。
“暖雾如烟薰翠柳”,西湖的春天是明丽动人的,花香鸟语、浅草新绿,撩人诗意。描写西湖春天最有名的大概要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草长莺飞的春天,引发诗人浓浓的游兴,也引得诗人争相吟诵。让我们来看看宋人吴惟信眼中的西湖春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诗》也是一首赋春之作: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时归?
西湖之春实在太美丽动人了,杭州人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不去西湖去那儿呢?元人张光弼在西湖十律诗中写出了杭州人春游西湖的盛况:
此日谁人肯在家?倾城满意事繁华。
夏天的西湖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西湖之夏,莲湖碧绿,南风送香。西湖之荷,在微风中起舞,令诗人们百咏不厌。
明朝民族英雄于谦的《夏日忆西湖》诗,首先忆的就是荷花:
涌金门外柳如烟,西子湖头水拍天;
玉腕罗裙双荡桨,鸳鸯飞近采莲船。
女诗人方芳佩的《忆西湖》,忆的也是夏日的荷花:
清凉世界水晶宫,亚氏栏杆面面风。
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BR> 袁枚在《湖上杂诗》中,巧妙地借采莲女裙袂上招惹蜂蝶的荷花香,描绘了夏日的西湖荷花竞吐芬芳的意趣:
飞飞小艇惯穿云,傍晚招人到夕曛。
底事游蜂频绕桨,几家衣是藕花熏。
白天的西湖荷花诚然可诵,那么夜色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月色下的荷花香气清幽,风姿绰约,在诗人的眼中自然有不同的韵味。明代高启《西湖夏夜观荷》中的月下荷花是这样一种意境:
半湖月色偏宜夜,十里荷香已欲秋。
清代黄仲这样描写月下之荷:
三更凉月白堕水,十里芰荷香到门。
张宝臣的诗《晚步》,又吟出了对夜荷的另一番感悟:
竹枝风影更宜月,荷叶露香偏胜花。
月下荷花让人陶醉,风雨中的荷花同样迷人。
明代张岱有描写风中荷色的诗: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白居易有一次在游孤山时,写下了雨中荷花的别样风姿: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清代厉鹗雨中泛舟,也留下了描写雨中荷花的诗句:
浓拖高柳三升墨,乱打新荷万斛珠。
在宋代张炎的《水龙吟》词中,雨后荷花更是楚楚动人: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飖似舞。
在众多咏西湖夏日荷花的诗中,最为著称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还有一首描写荷花的《清晓湖上》:
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
都将月露清凉气,并作清晨一喷香。
诗中荷叶荷花铺天而来,漫天而去,清香扑鼻,流光溢彩,气势磅礴,令人叫绝。钱钟书先生曾说杨万里是“摄影之快镜”,实在是非常贴切。
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中唯一的夏景。曲院,原称麯院,为一酿酒作坊。南宋画院画家的题景目称“麯院荷风”,清康熙皇帝书西湖十景时,改为“曲院风荷”。此处湖中植荷,作坊汲湖水酿酒,酒因荷香而清醇,荷似酒醉而更艳。
明代张岱有诗点出了这酒、荷、风的关系:
颊上带微酡,解风颐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元代伊廷高有诗题景:
虚堂四面枕湖光,酝作芙渠万斛香。
明代莫璠有一首题为《蝶恋花·曲院风荷》的词,读来也很有意境:
五月凉风来曲院,绿水芙渠,红白都开遍。风递荷香情不断,采莲舟过歌声缓。
清代诗人陈璨也有诗描写了这一景色: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桂花风送木兰桡”,西湖的秋天,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桂子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白居易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中,写尽了杭州秋色: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宋代赵企秋《秋日泛西湖》,仿佛到了天上:
湖光山色共争秋,上点尘埃无觅处;
沈沈水底见青天,画舸直疑天上去。
清代诗人任锦的《看红叶》则是画出了一幅西湖秋山图:
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查慎行泛舟西湖,与友唱和,述说的也是西湖之秋景:
红叶晚烧诸寺赤,碧天秋纵两峰青。
吴梦窗的赋秋词《霜飞叶》也很有意境:
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
写西湖秋色,数杨万里《秋山》为佳: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柏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西湖山水之中,有众多的美丽景点,这些景点各有特色,各具风情,也是西湖的精华所在。“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中的两处秋景,为西湖秋游胜地。
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日好最宜秋。静湖、秋夜、明月,组成了平湖秋月的基本景观。随着风云变幻,又会演化出万千气象,万种风情。
宋代孙锐眼中的平湖秋月是: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秋光万顷秋。
在明代汤涣的笔下,则又是另一种境界:
露冷菰蒲海月悬,静涵塔影倒深渊。
秋夜的西湖,浩月当空,空灵清幽,或结伴湖边,或泛舟湖上,或把酒赏月,那是怎样一种境界!
清代郑燮有《沁园春》词,写出了平湖秋月的另一番景象:
飞镜悬空,万叠秋山,一片晴湖。
望远林灯火,乍明还灭;
近堤人影,似有如无。
明月处处有,湖中更不同。明代沈之琰湖上望月,有《西湖》诗写出了飘然欲仙的亲身体验:
微云淡淡碧天空,丛桂香生细细风。
百顷平湖一明月,此身已在广寒宫。
夜色中的西湖,虚无缥缈,有不少诗作写出了这种情趣和境界,给人以特殊的艺术享受。从杨万里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月夜泛湖的潇洒惬意的情致:
船开便与世尘疏,飘若乘风度术虚。
座上偶然遗饼饵,波间无数出龟鱼。
而清代魏源在月夜西湖中感受到的,则是“月华如水孤山孤,山影化云云化无”的意境。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花形虽小,却有浓郁的芳香,浸人肺腑。秋天的西湖,桂花满枝,香气袭人,是赏桂的最佳之时。
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的佳趣。
宋代王洧游平湖秋月,咏出的诗中也少不了桂花:
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清代张云璈游赏桂佳地满觉陇,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能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丁云城有《满觉陇担桂》:
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
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西湖丹桂飘香的美丽秋景,更写出了“花信动”时卖花人等风物人情,十分生动传神。
“山头白白六花铺”。西湖的冬天,银妆素裹,清雅之致;梅花盛开,清香袭人。这一时节,最会引起人们踏雪寻梅的雅致。
白居易和苏东坡都最爱梅花和牡丹,他们在杭州时,春观牡丹,冬赏寒梅,增添了无数乐趣。唐朝诗人张祐有诗记录了白居易在杭州携酒赏牡丹的情景:
浓艳初开小药阑,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守,不踏红尘看牡丹。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念念不忘西湖冬梅,他在《忆梅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肖协律》诗中回忆道: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前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踏随游骑心常借,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西湖冬景诗,多是把梅、雪、月、水、人糅合而写的,使冬天的西湖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诗: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尽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白居易在《雪中即事寄微之》诗中,写出了梅海的气势:
连夜江云黄惨澹,平明山雪白模糊。
银河沙涨三千里,梅林花排一万株。
冯子振的《西湖梅》,写出了梅花的特点和风格: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白居易雪后登楼观雪,眼前的景物化成了诗:
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雪作堆。
清代袁香亭湖楼观雪,用寥寥十个字写出了来势猛烈的湖山风雪和风雪中的白山黑水:
压白万山巅,衬黑一湖水。
姜夔的《暗香》词的下片云: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一个“压”字,非常传神,写出了梅花重重叠叠、树梢积雪厚厚甸甸压向湖水的气势。作者继而笔墨一转,将雪“又片片吹尽”,意境微妙。
宋代洪皓的《江梅引》词其中一阕《雪欺梅》,则在梅花、雪景、月色和水光中加上了丽人的靓影,风韵无限:
去年湖上雪欺梅。片云开,月飞来,雪光中,无处认楼台。
今岁梅开依旧雪,人如月,对花笑,还有谁?
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画桥倒映,半带积雪,滉朗生姿,是冬日游赏西湖的绝妙之处,自然会成为诗人的入诗之景。
宋代王洧写有《断桥残雪》诗: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边分草绿,鹤惊碎玉啄阑干。
明代聂大年也有《断桥残雪》诗:
醉里曾登白玉梯,东风吹暖又成泥。
清代留松裔《西湖断桥残雪》诗写得很妙:
湖旁积雪景堪描,点缀春寒属断桥。
绝似钱塘苏小小,残妆剩粉不曾消。
西湖景色四季宜人,阴晴雨雪各有其妙。曾有杭谚曰:“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其实,西湖晴雨月雪,各具风流,苏东坡就有“晴雨皆宜”之说。
宋代卢炳的《蓦山溪》词,描绘了晴日游西子湖的盛况:
淡装西子,怎比西湖好。
南北两长堤,有罨画、楼台多少。
翠光千顷,一片净琉璃,泛蓝舟,摇画桨,尽日金樽倒。
名园精舍,总被游人到。
年少与佳人,共携手,嬉游歌笑。
夕阳西下,沉醉尽归来,鞭宝马,闹竿随,簇著花藤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雨中西湖,若隐若现,神秘,飘渺,朦胧。
清代诗人魏源《武林纪游》写的就是雨中的西湖:
峰耶曰是云,云耶曰是山。
山为湖云混,雨后无真峦。
谁知雨后湖,复为烟所悭。
舟到烟暂开,百步时一班。
如镜受呵气,难鉴西施鬟。
千影万影内,出没争孱颜。
纯是墨天图,黯黯有无间。
雨中游湖,自是另有韵味。宋代诗人范景文有一首七绝写了斜风细雨中游人如织的情景: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在苏东坡的笔下,雨中西湖则是烟波浩渺、乱云飞流,气势宏大雄奇,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可以看出他不愧为写“大江东去”的大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历代诗人的赞美和颂扬,使杭州西湖名扬天下。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