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潭柘寺小记 |
2010年10月26日 15:06:57 星期二 |
仁真旺姆 今年暑期我约了几个好友慕名前往在北京西郊外的皇家寺院——潭柘寺游览。 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是汉传佛教的寺院。寺内占地2.5公顷,因寺院后山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潭柘寺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寺院,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比杭州的灵隐寺还要早200多年。潭柘寺规模宏大,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从外观看上去十分壮观。据说北京故宫有9999间半房间,而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999间半房间,可谓是故宫的一个缩影。相传明代初期修建紫禁城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的。历经沧桑的潭柘寺现在有943间房屋,其中古颠堂还保存着638间,所以至今民间中还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明代时潭柘寺不仅是北京地区的一座宏刹巨寺,而且还是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许多外国佛教界人士也都慕名而来这里传教。在这上千年中,历代皇朝都多次拨款出资,对潭柘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建和扩建。清朝时期潭柘寺最为辉煌,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曾多次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在皇帝的影响下,亲王们和妃子们也不断来寺里进香并赏赐大量的财物,由此潭柘寺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所以潭柘寺才成为今天这样上规模的皇家寺院。 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计数的僧人在这里修行,不少终老于此,因而在寺院的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塔墓。潭柘寺现今完整地保存着75座塔墓,这是北京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塔林。这些塔墓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藏式的也有汉式的。在众多的塔墓中其外表形式不一,而内部结构则大同小异。这些塔墓为我国研究历代塔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潭柘寺树木满园,整个寺庙被青山绿树所包围着,寺庙中品种繁多的古树、古松也成了一种旅游资源。而佛门的圣树婆罗树,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寺院周围已很少看到了,目前只有在北京香山的卧佛寺和大觉寺才有鲜见的几棵,而潭柘寺现今却保存着20多棵。其中有一棵已有上千岁的树龄了,每逢初夏,白花满枝,十分好看。此时,善男信女从各地赶来祭奠神树,祈求圣树保佑平安。柘树生在南方,在北方很少见到,因此潭柘寺的柘树成为了稀有树种。现在潭柘寺有小柘树经过人工培植后,再移栽到这里。真希望潭柘寺的幼小柘树能快点长大成材,成为潭柘寺又一个新的风景点。 潭柘寺还有一处深深吸引人们去参观的地方,那就是寺里的大伙房。伙房里依次排放着三口特大的铜锅,灶坑有一丈多深,烧火时僧人要通过台阶上下灶台。有趣的是,在锅台上面有一个水槽,直接将后山上的泉水引到伙房的大铜锅里,水槽中还有个闸板,不用水时可用闸板挡住水,方便并省去了挑水之苦。这三口大锅,一口是蒸馒头的,一口是熬粥的,还有一口是用来炒菜的。其中要数熬粥的这口锅最大,光是它的直径就有3米,锅深2米,僧人们刷锅时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熬一锅粥要用一石二斗米,由八、九个僧人轮流烧火,用数十担干柴,煮上十几个小时,这样才能供寺里的僧人吃一顿。潭柘寺曾流传着一句话:“潭柘寺的锅,加水不加米。”形容这口大锅之大,意思是即使来上多个客人,寺里也不必再另烧,只要往粥里加点水就可以了。当年景不好,收获青黄不接的时候,潭柘寺就用这些大锅煮粥,向贫苦大众舍粥。民间上还流传着:“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说法。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锅的灶眼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上面刻着“潭柘寺”三个字。经过天天火烧的石匾,可以预防寺里遭到火烧,同时这也是时刻提醒烧火的僧人,小心用火。而北京城的地安们桥下,也有一块刻有“北京城”三个字的汉白玉小石碑,据说这个小碑可以使北京城免遭水灾,其实这块小石碑不过是北京城的水位标志而已。 “北京城”三个字完全被水淹没了,就证明北京的水位已经过了警戒线。 潭柘寺古迹众多,殿宇巍峨,庭院清幽,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作者为市政协藏族委员)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