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书画名家宋宝罗传奇人生(一)
2010年10月26日 15:07:06 星期二
邱声鸣

宋宝罗先生曾是二届市政协委员,同时一直来担任市政协书画研究院顾问。他曾遭遇坎坷,但始终奋斗不止,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本刊自本期起分四次连载邱声鸣先生撰写的介绍宋宝罗传奇人生的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在老一辈的京剧艺术家中,可谓群星灿烂,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但集京剧、书画、篆刻三艺术于一身、至今仍活跃谖杼ㄉ系模笔粽憬┚缤潘伪β尴壬谝蝗恕?BR> 今年89岁的宋宝罗,7岁登台献艺,1940年在上海天蟾舞台挂头牌老生,从此唱红大江南北。其扮相俊雅、表演细腻,尤以嗓音高亢圆润著称。曾与程砚秋、周信芳、金少山、李万春、白玉昆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演出,是当今老生行中惟一得到高庆奎、雷喜福、黄少山等老辈名家亲传的嫡派传人。他曾先后为冯玉祥、蒋介石、何应钦、毛泽东、周恩来、朱镕基等政要演出,其中为毛泽东主席演唱过40多次。宋宝罗早年拜于非暗、赵松声名下学工笔花鸟与金石,其绘画、篆刻造诣极高,曾为梅兰芳、姜妙香代笔画过梅、菊、牡丹,还为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于右任、徐世昌等名人治印。作品多次在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和美国展出。1998年抗洪赈灾义卖,他的一幅8尺墨松以50万元高价卖出。宋老擅一边唱一边画。1995年他晋京参加全国老年戏剧大赛,几分钟内,音止画成,一只昂首高唱的雄鸡跃然纸上,被海外华人报纸誉为“国宝级京剧书画名家”。
宋宝罗从艺80年,他的传奇经历和奋斗足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百年的梨园景况和政治风云。
出身梨园 艺宗多师
宋宝罗于1916年10月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之家。父亲宋永珍,是河北梆子著名花旦演员,艺名“毛毛旦”。幼年与程永龙、李永利(李万春的父亲)、樊永在、尚和玉(高派武生创始人)等同在“永盛和”科班学艺,其拿手戏是《红梅阁》、《紫霞宫》、《大劈棺》等,著名男旦小翠花(于连泉)、尚小云都曾向他问艺。宋宝罗的母亲宋凤云,是著名梆子花旦演员,1909年以“金翠凤”艺名在沪演出,红极一时。后因劳累过度败嗓,改演丑行,凡彩旦应工戏无一不精,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位女丑演员。一些著名坤角演员如孟小冬、碧云霞、孟丽君、张蕴玉等都认她为干妈,有“名妈”之美誉。
宋氏膝下四男二女,皆为梨园佼佼者。长子紫君,工操琴,二子遇春,擅文武老生兼红生,解放后长期任江西上饶京剧团团长,八旬高龄尚能登台演出《骆马湖》;三子益增,工丑行,戏路广,被梨园界称为“戏包袱”;长女紫萍,工青衣,扮相、嗓音、表演俱佳;次女紫珊擅花旦,为荀慧生弟子,辗转各地演出颇受赞扬。
宋宝罗生此梨园之家,耳濡目染,自小就爱上京剧。时母亲在北京城南游艺园演出,常带着他到戏院玩耍。宝罗经常坐个小板凳,在“场面”上打鼓的后方看戏,看累了就睡在后台的衣箱上。时间一长,也学会了一些唱段。
父母见宝罗聪颖过人,有意培养他。他6岁时,父亲便请了一位叫张立英的老师来家教儿子唱戏。两三个月,宋宝罗就学会了《上天台》、《黄金台》、《鱼藏剑》等老生戏。张立英离开宋家后,父亲又托人请了一位叫黄少山的老师任教。
黄少山是著名武生黄月山的儿子,又是著名汪派老生创始人汪桂芬的弟子。只因倒嗓,不能登台,便改为教戏。他授徒的方法与众不同,选定剧目后不马上教,而是先讲两三天故事,将剧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人物形象分析清楚,才正式一句一句教。宋宝罗从黄师一年,学会了《辕门斩子》、《斩黄袍》、《斩红袍》、《取成都》、《文昭关》、《击鼓骂曹》、《战樊城》等许多汪(桂芬)派戏。
可惜这位良师享年太短,不久因病去世。父亲又急着另寻老师。为加大儿子培养力度,又一下子请来三位老师。一位教铜锤花面,一位教老旦,一位教唱青衣。这三位老师连轴转地对宋宝罗进行“强化训练”。宋宝罗又很快学会了花脸戏《探阴山》、《草桥关》、《锁五龙》、《牧虎关》、《二进宫》;老旦戏《吊金龟》、《滑油山》、《断太后》、《三娘教子》、《春秋配》;青衣戏《苏三起解》等等。
父母见宝罗学什么、会什么,而且嗓子好,扮相俊,喜不自胜,便日夜盘算怎样把这颗小星星推出去,让儿子一炮打响。他们忙着为小宝罗置办小行头、小蟒、小靠、小盔头、小靴子、小桌椅……连布城门都是小的。
1923年,7岁的小宝罗在北京天桥东歌舞台粉墨登场。
第一天的打炮戏是老生戏《上天台》。宋宝罗饰演刘秀,一出马门亮相,观众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是一段二黄慢板:“金钟响,玉磬鸣,王登宝殿……”“好亮的嗓子”!又是一阵喝彩声。
第二天的戏码是老旦戏《滑油山》、《游六殿》;第三天是花脸戏《探阴山》,均获得观众好评。
三天的打炮戏轰动了北京城,《益世报》、《群强报》等北京大小报纸都刊登了神童宋宝罗登台的新闻,他一下成了北京城的新闻人物,被群益社聘为特邀演员,经常在天桥各大戏院及隆福寺景泰茶园和口袋胡同和升茶园演出。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派鹿钟麟将宣统皇帝驱逐出紫禁城。冯玉祥在北京郊区南苑举办了三天庆功堂会。宋宝罗被接了去。第一天唱的是老生戏《击鼓骂曹》。演出后,冯玉祥高兴地将他叫到台下,让他坐在身边向他问长问短,还给了他一大把花生和糖果。冯的夫人李德全也很高兴,当场赏了他二元大洋。第二天演《张松献地图》。第三天演《斩颜良》,宝罗饰关公,一把青龙刀他拿不动,离很远就把颜良斩了,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演到10岁,群益社解散。父亲宋永珍自己组班,带着宝罗兄弟四个先后在天津、济南、太原、郑州、保定、石家庄等地演出。但父亲没有放弃宝罗的学艺,专门请了教师随戏班教儿子学戏。不久,宋宝罗因患眼疾,在家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又利用他养病期间,继续督促他上午学戏,以扩大戏路;下午听评书,增长历史知识;晚上观看名家名角演出,吸取各家之长。此时宋宝罗又拜了一位很有名的老师雷喜福学戏。
雷喜福是喜连成(创建于光绪30年,富连成前身)科班的第一名学生,出科后留校任教。他以念白、做工为特长,演“衰派戏”(即苍、白胡子做工戏)为主,他的拿手戏《四进士》、《一棒雪》、《九更天》、《审刺客》等令人叫绝。马连良、谭富英都跟他学过戏。雷喜福身怀绝技,但脾气古怪,喜欢养狗、养鸟、养金鱼、蛐蛐。给他当徒弟,每天要清早6点钟起床,为他洗狗、喂鸟、喂蛐蛐,还要给他把烟盘擦洗干净,茶沏好。稍不如意,就得挨骂。雷喜福每天上午10点钟才起床,抽完两口大烟,喝完两小壶茶,再把狗唤到跟前嗅一嗅:“不错,很香”。又侧耳听听鸟儿叫、蛐蛐儿鸣。他都满意了,然后才叫道:“宝罗过来,我教你几句。”如果教了两三遍还不会,他就要骂娘了。宋宝罗每天向他学戏,又跟着他到天津“小广寒”小剧场演出。三年多,向雷师傅扎扎实实学了四五十出戏,技艺大进,为他一生的戏剧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画治印 喜遇知音
1931年,宋宝罗已15岁,戏越唱越好,嗓音也越唱越亮,有人说他是“唱不败的金嗓子”。哪知乐极生悲,就在那年夏天的一个闷热天里,宋宝罗在郑州演出时,唱着唱着,突然在舞台上倒了嗓,怎么也唱不出来了。到第二天,一个音也发不出,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经医生诊断,他的声带因劳累过度严重受损,不仅不能唱戏、吊嗓、喊嗓,连说话也不能大声。一颗耀眼的童星,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光芒。
不能演戏了,但宋宝罗的心仍恋着舞台,这烦闷、苦恼的日子该怎么过?那时书店卖有各种京剧剧本和戏考,他就买了些回来,照着一字一句地抄。剧本中很多戏都是他唱过或学过的,抄起来感到特别亲切,经常在煤油灯下抄到天亮。
当时他的家已搬到北京延寿寺街三眼井一座四合院里。这一带是文艺区,很多著名演员、画家都住在附近。他家南面房租给了一位叫马湛汀的书画家。这位马老先生已有60多岁,是最早一届故宫博物院理事。他的如夫人原是马老学生,是学国画的。宋宝罗抄剧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问她,并看她作画。时间一长,宋宝罗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也跟着画几笔。马老见宋宝罗聪明伶俐、懂礼貌、长相也好,还有绘画天赋,很喜欢他,有时画梅竹,也叫宋宝罗帮忙着着颜色。如此看看、画画、涂涂,宋宝罗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
马湛汀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认识不少书画界名流,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于非暗、李苦禅、王青芳等。他们常来拜访马老,马老回访时,有时也把宝罗带上。经马老介绍,宋宝罗正式拜了名画家于非暗为师,跟着他学工笔花鸟。学了一段时间,于非暗又教他学篆刻,宋宝罗试着为于老师刻了几方闲章,从此渐渐入门。
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个水榭园林,是北京最有名的书画团体湖社的活动场所,社长金北楼是位很有名气的金石书画家。湖社天天有笔会,还经常举办画展。宋宝罗跟着马湛汀、于非暗常去湖社观看名家作画和观摩他们的作品,涉足于众名家的圈子,随时求其指点,宋宝罗受益颇大。
1934年春,一次湖社举行笔会,几位名画家合作画一幅《春回大地》的国画。徐悲鸿画了几只麻雀,题款时发现没带图章。当时水榭里备有笔、墨、纸、砚、石头、刻刀等供画家随意使用。宋宝罗灵机一动,拿了一方石头、一把刻刀,偷偷在角落里刻了一方“悲鸿”的朱文图章。徐悲鸿十分高兴,便在画上盖了这方印,他高兴地对宋宝罗说:“你刻得很好,以后你就专门治印,会有前途的。”
就在这时,宋宝罗有过一次偶遇,并因之经历了一段以金石结缘、刻骨铭心的恋情。
那是1935年。湖社在水榭举办京、津、沪联合画展。一位来自天津美专松声画社的姑娘张琦,她带来两幅画参展,一幅是松声画社社长赵松声作的山水画,一幅是她本人自作的仕女图。当时宋宝罗也有一幅《芙蓉翠鸟图》和几方篆刻在水榭展出。经过接触,互相都有好感,并产生了爱慕之意。画展结束后,张琦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邀约宋宝罗到天津去。恰好不久,宋宝罗的母亲要去天津演出,他便欣喜地尾随母亲来到天津。
张琦很快介绍宋宝罗进入了天津美专松声画社,从赵松声先生学画,颇得真传,画艺日进。赵先生为天津名流,通过赵的引见宋宝罗又拜识了很多名家,如前清遗老、少保、钟鼎文专家金锡侯,前清太傅、书法家陈宝琛,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民初总统、书画家徐世昌、天津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等。宋宝罗十分尊重这些长者,主动为他们刻印,并将自己所刻的印钤拓在一本印谱上,求其指教,受到名家们的赞赏,纷纷在印谱上为他题字作序。徐世昌题的是“铁画银勾”,金锡侯题写:“直追秦汉”,张伯苓为他作序。序云:“吾友宋宝罗,天赋奇才,于艺术无所不能,书画之外,尤精刻石,运刀成风,一丝不走,堪与郢匠同其技,每一印章告成,见者无不叫绝……”
受到众名家褒奖,宋宝罗更为奋发向上。为求自立,经名家介绍,他先后在天津中华书局、劝业场“梦花室”正式挂牌治印。被人称为“刻字大王”。他特别爱石,每见一方好石头,便爱不释手。张琦见他如此痴迷石头,便将自己名字改为张君石,意思是“我是你的石头”。为支持宋宝罗刻印,她为他买了《六书通》、《钟鼎文》等有关篆刻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伴在宋宝罗身旁,为他磨石头、查字典,一起谈画论印,过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日子。1936年冬,宋宝罗与张琦办了订婚手续,打算次年春举行婚礼。可天不随人愿,张琦突然病倒,经诊断已是肺痨晚期。宋宝罗日夜守侯在张琦床前为她送汤送药,经多方医治,已无力回天。于是年底一个月明如洗的夜晚,张琦静静地躺在宋宝罗的怀抱里安详辞世。
(未完待续)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