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范桐庐”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7 星期二 |
■ 董利荣 ![]() 千年之前的北宋出了位杰出人物范仲淹(989—1052),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千古,至今仍熠熠生辉。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公。他在当时却有一个别号叫“范桐庐”,是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梅尧臣送给他的。古代往往以名人的籍贯或出生地来别称其人,如韩愈籍贯昌黎,便称之为昌黎先生,柳宗元出生河东,又叫他柳河东。而范仲淹乃苏州吴县人,出生在河北正定,他一生求学为官足迹遍及数十处州郡,却独独享有“范桐庐”的别称,而他在桐庐才逗留了极短时日,这是为何?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桐庐爱得太深。范仲淹因为桐庐而有了“范桐庐”的别名,桐庐也因为范仲淹而有了“潇洒桐庐”的美誉。 范仲淹学问深厚,为人耿直,仕途却不平坦,虽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却曾经三起三落。景祐元年(1034年),时年46岁的范仲淹官居右司谏,却因极言“郭后无故不可废”触怒宋仁宗赵祯皇帝而贬守睦州,这是他第二次被贬。睦州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六县,尽管州府所在地在今之梅城,但当时睦州也别名桐庐郡,因而很多史书都有范仲淹“被谪守桐庐”之说,范仲淹本人也有《出守桐庐道中十绝》等诗,并且多次使用桐庐这一地名。可见桐庐在当时有着较大的地位与名声。范仲淹于当年春正月离开京师,经3000余里水路长途跋涉,于4月中旬才到达桐庐郡。或许因为受前人诗文影响,范仲淹对睦州(桐庐郡)山水充满憧憬,虽然被贬,心情却并不颓废,反而一路诗兴大发,相继写下《谪守睦州作》一首,《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和《出守桐庐道中十绝》等诗作。其中《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在表现手法上采用顶真的艺术形式,即下一首诗的开头一二字承接上一首诗的末尾句中一二字,因而整组诗给人一气呵成、通畅淋漓的感觉。而整组诗在内容意境上也是随着目的地的临近而渐渐开阔开朗起来。在此敬录最后三首与大家共赏: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风尘日已远,郡枕子陵溪。 始见神龟乐,优优尾在泥。 来到桐庐郡之后,这一带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简直出乎范仲淹的想象,使他如鱼得水,喜不自禁。他在写给恩师晏殊的信中说:“郡之山川”, “满目奇胜”。“且有章、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于君亲之恩,知己之赐,宜何报焉!”他把被贬睦州、出守桐庐,看成了皇上和朋友对他的恩赐。 睦州(桐庐郡)毕竟是一个小地方。区区公务对范仲淹来说真是小菜一碟,但他仍以“敢不尽心,以求疾苦”的责任心投入到公务之中,不久就初见成效:“吞夺之害,稍稍而息。”于是,他在公务之余和幕僚一起游乌龙山、登承天寺竹阁、谒严子陵钓台、访方干故里,徜徉在青山秀水之间,相继写下《游乌龙山寺》、《江干闲望》、《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阁》等诗作。其中一首七绝的题目和纪年记录了他的一次赏画经历:《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28字(景祐元年十月七日)》。除此之外,他还经常邀请朋友来公署喝酒斗茶,其乐融融。《桐庐郡斋书事》一诗中的两句最能说明他的这种自得其乐的心情:“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在桐庐郡的这段经历让范仲淹乐不思蜀,以至于他在移守苏州后感叹于姑苏之繁华与繁忙,在给朋友的和诗中写道:“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涯”(《依韵酬府判官庞醇之见寄》)。 当然,范仲淹在睦州(桐庐郡)期间也做了不少好事实事,除了兴办学堂之外,最有影响的就是重修严先生祠堂了。严子陵钓台位于睦州州府所在地的下游,桐庐县境内之上游,是东汉名臣严子陵归隐垂钓之所。或许由于被贬之经历让范仲淹对严子陵更生敬仰之心,因此他除了在多首诗文中写到钓台外,还专门写了一首《钓台诗》:“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来到桐庐郡不久,一项宏大计划就在范仲淹脑海中闪现,这就是重修严先生祠堂。于是他就派从事章岷前往主持重修事宜。范仲淹在一首诗的题记中写道:“某景祐初典桐庐,郡有七里濑,子陵之钓台在。而乃以从事章岷往构堂而祠之,召会稽僧悦躬图其像于堂。”未及修完祠堂,范仲淹就应召移守苏州,其间他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为使这篇记文能与祠堂相得益彰,范仲淹写信给当时的书法大家邵餗先生求字,恳切之心,溢于言表:“既抵桐庐郡,郡有严陵钓台,思其人,咏其风,毅然知肥遁之可尚矣。能使贪夫廉,懦夫立,则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构堂而祠之,又为之记,聊以辨严子之心,决千古之疑。又念非托之以奇人,则不足传之后世。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笔于片石,则严子之风,复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为教也,亦大矣哉!” 严先生祠堂尽管在历史上多次被毁,但范仲淹那篇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却流传千古,广为称道。只是后人在收入《古文观止》时将原题《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改成了《严先生祠堂记》,否则桐庐郡的名声一定会更响。 范仲淹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仅仅230余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尤以结尾四句最为著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山高水长的不只是严先生之风,又何尝不是范文正公之风呢! 范仲淹在桐庐期间另一件较有影响的事就是二访方干故里。唐朝诗人方干故里在钓台对面的白云源,也叫鸬鹚源,即现在的芦茨村。范仲淹游钓台时见“东岩绝壁,白云徐生”,听人说是“方干处士之旧隐,遂访焉”。其时正好方干的裔孙方楷考中进士而归,应方楷之请求范仲淹写了两首诗,一首《留题方干处士旧居》: 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 另一首即《赠方秀才(楷)》: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 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 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范仲淹还在严先生祠堂的东壁请人画了方干处士像,以表达他对这位唐朝诗人的景仰。 范仲淹再次访方干故里是他移守苏州时,这一次他不仅重访,而且借宿一晚。他后来在和章岷赠诗中这样写道: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依红杏遮。 来早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方干后裔为纪念范仲淹在村里修筑了“清芬亭”,以此激励族人。方干后裔没有辜负范仲淹厚望,前后竟有18人进士及第,清芬常留。 范仲淹在桐庐郡仅一年时间,却是他诗文创作的顶峰时期,他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一封信说:“某四月半到郡,重江乱山,目不可际,怀想朋戚,宁莫依依。而水石琴书,日有雅味,时得佳客,相与咏歌。”桐庐郡的奇山异水一次次地勾起他的诗兴,他正在酝酿一组描写桐庐郡的传世之作。于是,《潇洒桐庐郡十咏》在他的笔端流淌出来: 一 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 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二 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 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三 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 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四 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五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六 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 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七 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 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八 潇洒桐庐郡,清潭百丈余。 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九 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 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十 潇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 降真香一炷,临老悟黄庭。 这十首诗每首开头一句均为“潇洒桐庐郡”,深入人心,后人对于“潇洒桐庐”广为沿用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范仲淹笔下的桐庐郡涵盖桐庐、建德等地,诗中的某些意境也来源于当时的州府所在地,但一川山水,神韵相似,更何况多处写的就是如今桐庐境内的风物,因此,“潇洒桐庐”,如今惟我桐庐独享也是天经地义之事。(作者系桐庐县文联主席、桐庐县政协常委、省作家协会会员) ![]()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