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宴”溯源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1 星期二 |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茶宴习俗的存续,以诞生于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余杭县径山万寿禅寺而得名,它起源于唐代中期兴起的茶会茶社,在宋元时期的江南禅院盛行一时,流传迄今已有长达1200余年的历史。 径山为浙西天目山的东北余脉,因有路径可通天目山而得名,雄伟峻拔,气势非凡,苏东坡有“势若骏马奔平川”之句。径山群峰罗立,有凌霄、大人、鹏抟、晏坐、堆珠、朝阳和御爱七峰,宛如莲花盛开。山上峰岭叠嶂,沟壑纵横,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四季青翠,风景宜人。早在唐天宝元年(742),法钦禅师就在这里结庐开山,种茶供佛,从此径山成为绝胜觉场、名茶产地,法脉绵延,香火兴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的重要道场。历代无数高僧大德、文人骚客、茶人学者、权贵名流无不心向神往,留下许多名篇华章、轶事佳话,造就了融汇名山名寺、高僧名士、禅学茶艺、诗文书画于一炉的径山文化。 唐朝中期以后,得陆羽《茶经》推波助澜,烹饮之风大行天下,禅僧、士林、宫廷的茶宴、茶会、茶社开始兴起。随着禅宗临济宗在江南地区的兴盛和佛教的世俗化,禅院在僧人坐禅修持、僧堂仪规和接待檀越、交结信众过程中,无不依普请之法参用茶事,茶宴、茶会、茶礼融入僧堂生活和禅院清规,成为禅僧必修课和基本功,径山茶宴应运而生。 据嘉庆《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这就是径山茶宴的起源。当时禅僧修持主要方法之一是坐禅,要求清心寡欲,离尘绝俗,环境清静。静坐习禅关键在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而茶提神醒脑、明目益思等功效,正好满足了禅僧的特殊需要。于是饮茶之风首先在禅僧中流传,进而在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在社会上普及开来,“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当年考察江南茶事时,就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留下“陆羽泉”胜迹(在今双溪)。 到了宋代,品茗斗茶蔚然成风,制茶工艺、饮茶方法推陈出新,茶会茶宴成为社会时尚。特别是在南宋定都临安后,径山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宋初,径山寺从原来传承的唐代“牛头禅”改传临济宗杨岐派,在北宋时光耀禅门的高僧圆悟克勤的法裔,到了南宋时大德辈出,其中尤以径山寺大慧宗杲、无准师范最为著名,其法脉弟子遍布江南禅林和东瀛日本。当时的径山寺在朝廷的御封和赏赐下实力大增,规模恢弘,“楼阁三千五峰回”,常住僧众达3000多,法席兴隆。南宋后期,朝廷评定天下禅院,径山位居“五山十刹”之首。史载“径山名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天下丛林,拱称第一”(楼钥《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元家之巽《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重建碑》,《径山志》卷七《碑记》)被称为“东南第一禅院”。由于径山近在都城,往来便捷,上至皇帝权贵,下至士林黎民,无不上山进香。宋孝宗曾多次召请径山主持入内请益说法,御赐寺田、法具,敕封名号,荣宠备至,恩渥有加,并御驾亲临,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巨碑,至今尚存。 随着径山寺的兴盛,径山茶宴的仪式规程作为禅院法事、僧堂仪轨,被严格地以清规戒律的方式规范了下来,纳入到了《禅苑清规》之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唐《百丈清规》到宋元时的《禅苑清规》,清规戒律一脉相承,茶会茶礼视同法事,其仪式氛围的庄严性、程式仪轨的繁复性,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具备了佛门茶礼仪式的至尊品格和茶艺习俗的经典样式。 根据《禅苑清规》及日本《茶道经》等记载,径山茶宴作为临济宗为主的江南禅宗寺院流传的清规和茶礼,在禅院里是按照普请法事、法会的形式来举办的,是每个禅僧日常修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在临济宗派系法脉的传承过程中,径山茶宴的法事形式、程式仪轨以及茶堂威仪、茶艺技法,都通过僧堂生活口耳相传、代相传习下来,而且茶宴和茶道具被当作传法凭信,传承、传播开来。 径山茶宴又称“茶会”“茶礼”,在宋时通称“煎点”,反映了饮茶法已经从唐朝的烹煮法为主过渡到了宋代的煎点法为主。禅院茶宴因时、因事、因人、因客而设席开宴,名目繁多,举办地方、人数多少、大小规模各不相同。根据《禅苑清规》记载,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禅院内部寺僧因法事、任职、节庆、应接、会谈等举行的各种茶会。《禅苑清规》卷五、六记载有“堂头煎点”、“僧堂内煎点”、“知事头首点茶”、“入寮腊次煎点”、“众中特为煎点”、“众中特为尊长煎点”、“法眷及入室弟子特为堂头煎点”等名目。在寺院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如受戒、挂搭、入室、上堂、念诵、结夏、任职、迎接、看藏经、劝檀信等具体清规戒律中,也无不参杂有茶事茶礼。当时禅院修持功课、僧堂生活、交接应酬以致禅僧日常起居无不参用茶事、茶礼。在卷一和卷六,还分别记载了“赴茶汤”以及烧香、置食、谢茶等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和礼节。这类茶会多在禅堂、客堂、寮房举办。二是接待朝臣、权贵、尊宿、上座、名士、檀越等尊贵客人时举行的大堂茶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非上宾不举办的“径山茶宴”。其规模、程式与禅院内部茶会有所不同,宾客系世俗士众,席间有主僧宾俗,也有僧俗同座。 径山茶宴一般在明月堂主办。明月堂原是大慧宗杲晚年退养之地“妙喜庵”,轩窗明亮,绿树掩映,青山白云,近在眼前,清风明月,诗意盎然。堂内陈设,古朴简约,使人感受宁静、肃穆的气氛,强调内在心灵的体验。吴之鲸《妙喜庵》诗:“开士传衣号应真,龙章炳耀出枫宸;只今琪树犹堪忆,无垢轩中问法人。”(《径山志》卷十《名什》)龙大渊《明月堂》也说:“明月堂开似广寒,八窗潇洒出云端;碧天泻作琉璃镜,沧海飞来白玉盘;金粟界中香冉冉,水晶帘外影团团;清心肝胆谁能共,独倚天街十二栏。”(《径山志》卷九《偈咏》)至今遗迹尚存。大慧当年曾在明月堂前凿明月池,明时池尚存(《径山志》卷十四《古迹》)。 此外,寺僧参禅打坐以茶供佛,或寺僧之间的内部茶会,往往在“禅堂”或“寮房”依时因事而进行,而非正式的待客茶宴,有时也在“客堂”、“茶亭”举办。吴之鲸《径山纪游》记载,从余杭游径山途中,在“文昌坝寄宿茶亭,禅阁飞澍”。到寺中,“僧冲宇供笋蕨,煮清茗,情甚洽。月光初灿,仅于密樾中作掩映观耳。”(《径山志》卷七《游记》)《径山志》卷十二《静室》记载有“天然茶亭”(地名)。同书卷十三《名胜》“通径桥”条则云:“如玉禅师建,锁大安涧口,古茶亭基址尚在。”这些“茶亭”有的只是接济行人旅客休息的凉亭,常有乐善好施者供应茶水,如杭州丁婆岭,“有丁婆者于岭上建亭施茶,接济行人”(《乾隆杭州府志》)。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