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高铁快通了,杭州准备好了吗?
2010年10月26日 15:06:30 星期二

  【核心阅读】高铁时代,各行各业如何应对呢?从交通方式、产业协调、交通组织上,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旅游业,旅游产品怎样策划应对高铁时代的来临。我们现在是被动的经营,先规划好了交通,旅游业才根据交通跟进。其实完全可以把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结合在一起。

  

  访谈人:司马一民

  

高铁突出杭州的辐射作用

  司马一民:陈主任是杭州市交通设计方面的专家,沪杭高铁不久就要开通,高铁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今天,想请您谈谈高铁的开通对未来杭州发展的影响。

  陈茜:高铁开通肯定会给杭州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从两个层面上来说。首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机遇,也就是对高铁沿线城市都是发展机遇。第二点,除了一般城市能够带来的有利条件,杭州还有更加突出的一面,因为杭州是高铁的一个枢纽,华东地区高铁线路最多的一个枢纽。

  由于高铁的建成,对客流结构发生转换,将有利于突出杭州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杭州怎样“迎接”高铁

  司马一民:应对高铁时代的来临,杭州做了哪些准备?

  陈茜:杭州做的准备是不少的。杭州对铁路、对外交通枢纽论证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了。我198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第一个工作就是参与杭州铁路枢纽的调整规划。杭州的铁路一直是一个X型的布局,共四条线。北面两条线,沪杭铁路、宣杭铁路;南边一条是杭金衢铁路,就是杭州到长沙;再一条是杭甬。这就确定了杭州在华东地区是一个铁路枢纽城市。

  司马一民:未来杭州的城市地位更加重要了?

  陈茜:是的。根据浙江省铁路建设“十一五”规划,上马建设的高速铁路主要是宁杭、杭甬、沪杭、杭长四条客运专线。京沪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北京到上海的时间,而沪杭高铁把京沪高铁的目的地延伸到了杭州。再说杭宁高铁。传统的铁路从杭州到南京都是要过了上海再到南京的,而杭宁高铁开通既与南京直通,增大了杭州对整个江苏的辐射,同时也缩短了杭州至北京的距离。大家都知道,我们以前跟上海关系很密切,跟江苏南京关系相对不密切。所以杭州把杭宁客运专线列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跟省里、跟铁道部做了沟通,杭宁与沪杭高铁同等重要。

  司马一民:沪杭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杭州与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能放大城际效应吗?

  陈茜:沪杭高铁的开通不仅提高了杭州与上海、南京、北京交通的时效,而且提高了杭州对一定范围城市的辐射效应。我们又争取了杭长铁路,本来列入“十二五”规划,现在放到“十一五”来建设。这样,杭甬、杭宁、杭长、沪杭都变成了客运专线。

  司马一民:杭州在对这些铁路项目接轨方面有什么动作?

  陈茜:在配套建设上,杭州对三个铁路站点的功能作了调整,着手建设跨钱塘江大桥的线路,实施过江隧道工程。这些工程是杭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整了三个站的功能后,现在东站最大,其次是南站,再是城站,这样布局更加合理。配合这四根高铁线进来,钱塘江上要造铁路第三大桥。同样,计划还要从望江门建一条过江隧道。两个跨江通道在同时建设,在铁路线内部算的上是手笔比较大的。

  目前,两个车站(东站、南站),三个大桥投资在建。尽管高铁是铁道部投资,但是拆迁配套工作都是杭州市政府在跟进。

  枢纽的配套设计意义巨大。比如说东站,就是构建了杭州东站这样一个综合的客运枢纽,按照铁道部陆东福副部长的说法,杭州东站是与上海虹桥规模相当的,全国最大的站点。这里面布置了公交、出租车、地铁、长途汽车及产业配套,杭州市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为了与铁路匹配,地铁的两条线在同步建设,一号线贯通东站和城站,一号线二期工程还规划了向萧山机场延伸。

  今年年初,市政协在交通局召开了知情问政会议。会上,我谈了自己的观点,就是到今年为止,是杭州公路发展机遇、条件最好的时机。接下来,公路交通将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高铁,另一个是跨钱塘江桥梁一个一个的沟通。从公路层面上,杭州高铁枢纽的外围作用是弱化公路,从高铁带来的利弊来说,发展高铁虽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事业,但是对杭州整体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司马一民:高铁还没开通,杭州的城市交通方面已经先行规划设计,通过地铁、隧道、桥梁对三大铁路站点和机场进行贯通。

  陈茜:是的,杭州从十年前开始研究,这两年对应铁道部的建设,一步一步都在辅助实施。应对铁路建设,我们也带动了一些地块的有机更新和产业发展。我们做的准备工作,一是时间很长,第二配合铁道部,应对高铁时代的来到,杭州市正在快速建设。

  因为有了前端的规划、设计、研究,这几年推进的力度非常大,现在又增加了一条杭州到黄山的铁路,这个项目首先是线路上进行了调整。本来是往临安方向走的,现在往富阳、桐庐、建德、淳安方向走,增大了对杭州五县(市)的辐射,串起了西湖和两江一湖两个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据我所知,现在杭州的高铁从四条变七条,杭州到黄山、宣杭、上海启东到苏州到乍浦接到沪杭客运专线,铁道部在规划布局中对杭州的枢纽功能提高了,这是对杭州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交通是为各行各业服务的

  司马一民:按照陈主任的意思,杭州应对高铁时代的来临准备时间长、积极组织协调实施、投入多。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投入?再请您谈谈高铁对杭州发展的影响。

  陈茜:高铁的开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生“同城效应”。于此同时,高铁必需公交化,这样两个城市之间的商务出行、商业出行就很方便了。

  有人说,杭州到上海有杭浦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沪杭高速公路也接到了杭州,加上01省道、320国道,公路有五条,为什么还要发展高铁?高铁是个集运系统,发展高铁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此外,高铁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舒适性更强,两头的接步工具也是轨道交通,不用为停车犯愁。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言,高铁的建成使杭州接受上海的辐射更加有力,跟沿线城市的沟通更加便捷。而杭州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更进一步提高。

  这是什么概念呢?本来,东站火车站只是杭州的东站,老百姓都这么认为。事实上,东站枢纽一旦建成,就不仅是杭州的枢纽,也是整个杭州地区、或者说是杭州都市圈的枢纽。举个例子,桐庐的商务客人要去北京,本来肯定是从桐庐到赶到萧山机场飞往北京,不会经过杭州。但是高铁建成后,这位商务客人如果选择高铁出行,势必要到杭州东站乘车,这必然会对东站周边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有所带动,这样杭州东站从杭州市区的交通枢纽就提升为整个地区的交通枢纽,本来是以杭州人使用为主,现在是大家共用为主,周边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就发生了更大集聚效应。

  高铁时代,各行各业如何应对呢?从交通方式、产业协调、交通组织上,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旅游业,旅游产品怎样策划应对高铁时代的来临。我们现在是被动的经营,先规划好了交通,旅游业才根据交通跟进。其实完全可以把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结合在一起。因为交通设施是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就像造马路不是为了造马路一样。

  司马一民:陈主任,我对你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交通不是为了交通本身,而是为各行各业服务的,那么怎么与各行各业互动、把产业一体化建设考虑进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机遇更是挑战。

  陈茜:是的。什么是交通?交通是人和物的合理移动,就是把人和物的移动要求合理的组织好。我们现在都在讲低碳、讲可持续发展,杭州现在这一轮的建设,就是为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7个方向的高速铁路汇集到一个城市,这是非常少的,杭州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

  “十二五”建设期间,我们还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杭州南站沿线的改造等等。什么是高铁?高铁没有来回轨道冲突,就跟高速公路没有信号灯一样。所以车站两头的纾解区占地、规模都非常大。每根线进出都是顺向的,线路要增加、规模要扩大。所以,接下来我们的拆迁安置、产业调整等各方面困难和挑战都非常大。

  

高铁需要公交化

  司马一民:陈主任,您是市政协城建委的特聘委员,请您谈谈,政协为杭州“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方面,特别是关于交通建设方面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茜:说到建议,目前线路条件有了,站台条件有了,具备了建高铁的设施条件,接下来是不是能达到公交化运营,这是关键。而这个工作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跟铁道部、跟上海路局沟通,明确几个站点的功能。如果说还是只有一天两趟,那么客运专线的意义就不大了。这就涉及到效益的评估、营运组织客流的研究等等工作。

  这个工作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要交通部门积极研究,从提高服务水平、方便老百姓、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有关综合部门来系统整合、牵头协调、长期跟踪、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推进、滚动完善。

  司马一民:好的,这个意见非常重要,非常有见地,谢谢陈主任。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