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节与人间情怀:杭州中秋漫话 |
2010年10月26日 15:06:30 星期二 |
[编者按]自从中秋节成为法定假日,人们对于它的谈论也就更加频繁起来。它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主要有哪些?当初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尤其是杭州的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过中秋的?今年中秋佳节将至,顾教授对这些话题作了饶有趣味的阐发。 中秋的历史足迹 我们知道,古人往往用天上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来安排时间,编制历法。我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历法据说有60多种,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大多是以太阳运动的一个回归作为一年;而以月亮的一次圆缺作为一个月的。所以,历来的人们都非常关注月亮的圆缺。而中秋夜恰恰是一年当中月亮最为圆润饱满明亮的一夜,所以,把它当作节日也就势在必然了。 一般认为,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帝王在中秋夜祭月的礼制。《周礼·春官·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祭义》:“郊之祭……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我们从中大致可以知道,周天子当年要在中秋夜祭月,主旨是“迎寒”,地点在西门外,祭坛不是通常的高坛,却是个凹下去的“坎”,象征月亮是“阴”,比较幽静,以与太阳有别。这是一种自然崇拜,传达出古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古人以为“万物有灵”,其中尤其崇拜日月,几乎全世界都是如此。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联系前面提到的文献,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去理解:周代天子祭的日和月,只是指太阳和月亮这两个自然物本身;而到了春秋时代,则已经开始把自然神人格化,用东皇公来代表太阳,用西王母来代表月亮了。这其实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普遍的规律。 总之,许多史料可以说明,帝王祭日月的礼制在历史上是代有传承的。北京的月坛公园,是明世宗时修建的夕月坛,后来就成了明清两代帝王祭月的场所,便是明证。 那么,古代的普通民众祭不祭月亮呢?我们在早期古代文献中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记载。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说,古代祭月是帝王专利,老百姓没资格祭月,所以文献不载。另一说,在民间可能也有此类祭祀活动,只是因为不受文人重视,所以在当年没有被记载下来,其实,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唐代,文人中间已经有了中秋赏月、玩月的时尚。唐宋诗人从月色中感受到的,则是人间情怀。白居易《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吟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苏东坡《水调歌头》词又高唱:“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种情怀对于民众也有着很大影响,以至于一些地方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十分强调中秋夜的家人团聚。 有一个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唐时已盛传,《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逸史》、《龙城录》、《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异人录》等,皆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说唐明皇中秋夜在宫中“玩月”,觉得还不够满足,索性让法师把他带到月宫里去好好游玩了一番。据说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他从月宫里带回来的呢。尽管这只是一种虚构,却也可以用来说明唐代的风气。首先得有中秋玩月的习俗,然后人们才会在此基础上敷演出相关的传说。 到了宋代,有关中秋节民俗活动的记载就多了起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东京汴梁(今开封)民俗,卷八有“中秋”一节,提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说明不仅是宫廷里在赏月,富贵人家在赏月,连普通百姓也都在兴致勃勃地玩月赏月。毕竟月亮高高悬在天庭,地上的人无论贵贱,都是可以抬起头来观赏的。那时候已经有月饼了。苏东坡诗中所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一般认为说的就是月饼。 南宋,有关中秋节的记载更多。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记临安(今杭州)风俗云:“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说的是那时候不管富人穷人,家家都要过中秋节。一是家人团聚设宴;二是观赏月色;三是在天街,也就是今天杭州的中山路,还有个热闹的夜市。除此之外,该书还提到,当时每三年一次,要在八月十五日“放贡举应试”,届时读书人云集杭城,又是一番热闹。再是八月十八日的“钱江观潮”,也总是与中秋节紧紧相连,愈发让人不能忘怀。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秋”则记南宋皇宫里的习俗,正可补《梦粱录》之不足。文云:“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在钱塘江上放数十万盏小水灯,是怎样一种壮观,不难想见。 在《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和《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两节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月饼”,可见当时杭城的中秋月饼已经十分普及。 到了明代,各地的中秋节愈发可观。杭州的情形也不例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云:“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亲友间相互馈送月饼,那时已经形成风气。再是夜游西湖的盛况也值得注意。南宋杭城中秋夜的重心似乎在御街,而到了明代则已经转移到西湖上去了。 明万历《杭州府志》又说:“中秋月饼,以酥果为剂,至有一饼值银数钱者。昔惟中贵以馈官府,而迩来民间豪侈者亦习为之。糜财可叹,其视寻常用斤面所作不啻十百倍矣。”说的是明代杭城的月饼制作,出现了一种“豪华型”,这样一种奢侈风气在明中叶以后愈演愈烈,是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值得注意的是,至迟到了清代,民间祭月的风气开始弥漫,相关的文献记载也多了起来,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一带民间在中秋夜是要到商铺购买“月光纸”回家祭拜的。“月光纸”是一种印着月光菩萨像的神码,有的地方称为“太阳星君”,人们在家中庭院里设祭桌,焚香行礼,祭月,焚化月光纸,成为风俗。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搏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说的是北方十分流行的一种称之为“兔儿爷”的儿童玩具,同时它又是一种祭祀用品。有的地方将祭月称之为“供兔儿爷”。在这时候,月亮就并不太神秘了,倒像是人人都可以触摸把玩而且亲切可爱的好朋友。 在杭州,范祖述《杭俗遗风》提到“中秋斗香”,文云:“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出售处以琵琶街为最多;即正月灯市所售,亦在是处也。大街店铺多有供者。人家摆设,须于天井中搭台,佐以各式灯景。亦有唱南词等书者,明月初上,极形热闹焉。”吴存楷《江乡节物诗·斗香》题注云:“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说的是同一种事象。 以上所述中秋节的历史足迹,从帝王的祭月迎月,到文人的玩月赏月,再发展到寻常百姓家的过中秋节,中秋节大致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愈到近现代,它的神秘感愈趋淡泊,而与人们心灵深处的团圆意识却愈趋吻合。这其实是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经历过的历史轨迹,而在中秋节这里,我们只不过又一次得到印证而已。
中秋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定,当初只是因为月亮的圆缺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原本是不可能有什么人文内涵的。不过一旦它成为节日,被千百万人所承认,并且年复一年地践行着,也就会必然地形成它独特的人文内涵。这中间,民众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曾经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必怀疑的。正是由于这些神话传说的广泛流播,使得人们心目中的月亮不再是冷冰冰的了,中秋节也就愈来愈充溢着人间情怀,有了许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尽管这些神话传说不过是附会在月亮上的一些说法,是人们的虚构和附会,是一种集体的口头创作,不过这样一来,中秋节却因此而变得如此美好,如此温馨,如此令人向往。 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天问》里有过这样一问:“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月神有什么本事,居然能消亡了而又再长起来?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了个兔儿在怀里?屈原问得很奇怪。古人在地上看月亮,发现月亮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周而复始,始终如此,于是他们产生了疑问。再说,人们用肉眼去看月球,也总是会发现月球上有着朦胧的阴影。那阴影又是什么呢?有人便十分浪漫地以为那里大概有只兔子,或者说还有一棵大树。《天问》的诗句今天读起来还有些费解,甚至会有不同的译解,有学者猜测,或许战国时期已经有“嫦娥奔月”的雏型在人们的口耳间流播了。 一般认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是和“羿射九日”几乎同时出现的。汉代《淮南子·览冥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说明至迟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奔月故事的轮廓,后世敷衍,愈趋丰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又记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关于这一组神话传说,学术界有过热烈的讨论。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异文,对于充实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唐代出现的“唐明皇游月宫”传说,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一反前人把月宫说成十分孤寂的传统,让人们对于月宫的繁华与浪漫又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这个传说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上的地位也是一向受到重视的。 唐代又出现了“八月十五天门开”的说法,说月宫里的那棵桂花树会在中秋夜降落桂子。地上的人,谁拣到了,谁就会获得幸福。 这个故事与杭州有关。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四“委巷丛谈”引宋慈云式公《月桂诗序》云:“天圣丁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浓华,云无纤迹,灵隐寺殿堂左右,天降灵实,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拾以封呈。好事者余播种林下,越数月,移植白猿峰,凡二十五株,遂改回轩亭为月桂亭。”据说后来张君房做钱塘县令时,又在月轮山寺遇见了一回。当地民间传说便愈发渲染得有声有色,有人甚至说,杭州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桂花树,也与此有关。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传说,则与杭州天竺一带的“三生石”有关。这个故事较早见于唐袁郊《甘泽谣》,后又被记入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一,也有其故事梗概。冯梦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又将它写作入话,愈发扩大了它的影响。故事说唐代有一对好朋友,他们相约,死后转世为人,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要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三年后,他们都信守诺言,准时赴约,于是留下千古佳话。转世之说,我们暂且不作讨论,不过朋友之间信守诺言的美德,则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重提这样一个故事自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关于月饼,有一个传说也是尽人皆知的。说元朝的统治十分酷虐,老百姓要“杀鞑子”,就用小纸条写上起义的时间,做在月饼里送到每户人家。中秋夜一起动手,果然办成了大事。 由此可见,一则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对于营造中秋节的人间情怀确实至关重要。正如前面所说,不仅是在民众的口头叙事里对月亮有着如此之多的动人描绘,在文人诗词的范畴里,这样的佳句名篇同样也是举不胜举,对于营造中秋节的人间情怀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秋的民俗活动 关于中秋节的节日民俗活动,前面已经有所涉及。一是祭月拜月,二是赏月玩月,这两种基本形式应该说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的。这里不妨再介绍一些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事项,它们虽然也大致离不开祭月和赏月这样两个主旨,不过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则往往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民族情愫和地方色彩,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视角考察,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走月亮,又称踏月,游月,玩月,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顾禄《清嘉录》云:“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看来是个妇女们的节目。湖南湘潭有中秋游宝塔的习俗,当地传唱的民歌里,还表达出“求子”的愿望。 树中秋,是广州一带的民俗。中秋夜,家家户户竖起竹竿,上面挂着一串灯,灿若群星,以贺中秋。 放天灯,又称放孔明灯,传说与孔明有关,也是一些地方中秋之夜的一种活动。 舞火龙,又称舞草龙,舞香龙,安徽、江西一带颇盛,浙江开化也有。有一年中秋节笔者就在开化苏庄观赏到这一壮观。一条长长的草龙,上面插满了线香,夜晚点燃香火,在旷野飞舞,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场面,可以想见。人们尽兴以后,还要将这条火龙送入河水之中,象征火龙升天。在龙舞的大家庭里,草龙比较少见,其实它可能比布龙、板龙都更加古老些。 壮族有“骂中秋”,也颇为别致。人们以为,中秋夜倘若能被人骂,是件好事。被骂得越多越长寿。 土族把祭月叫做“打月亮”。空地上放一盆清水,人们就用小石子去打那盆水中倒映着的月影。 侗族又有中秋“偷月亮菜”的习俗。青年男女往往会到自己意中人的园中去“偷”瓜果蔬菜,嬉笑打闹,引出自己的情侣。俗信以为,中秋夜天宫仙女下凡,将甘露遍洒凡间,这时候“偷”来的“月亮菜”是幸福的象征。 绍兴一带,中秋夜要合家团聚,在庭院供月。供品中往往会有一只老南瓜。当地还有“摸秋”风俗,人们在中秋夜去地里偷摘南瓜,塞到新嫁娘的被窝里,俗信以为是生男孩的吉兆。 而在杭州建德一带,中秋夜又有“拖缸爿”。这是一种民间游戏,找一大块缸爿,里边坐一个孩子,由一群孩子用稻草或草绳拖着他,在大街上奔跑。一时间这种缸爿有几十群之多,缸爿与地面摩擦的响声和四周的欢笑声汇成一片,颇为动人。老人回忆,这种游戏据说也与前面提到的中秋月饼杀鞑子的故事有关。当年杀了鞑子,又怕他们的鬼魂作祟,人们就用这种办法把尸首给运走的。后来事过境迁,便留下了这样一种游戏。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拖中秋”、“拖中秋索”。 在杭州西湖,有着不少赏月胜景,一直让人流连忘返,也是必须提到的。诸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望月、三生石谈月、满觉陇闻桂赏月,也都各有千秋。总之,“月到中秋分外明”,有关中秋的风俗习惯或许还会不断嬗变,一些时尚的形式或许还会被后人创造出来,不过中国人要过中秋节,甚至是在汉文化圈里的人们都要过中秋节,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总会年复一年地沿袭下去,恐怕是难以泯灭的了。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