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与杭州 |
2011年08月15日 09:22:06 星期一 |
编者按:土默热,蒙古族,学术生涯主攻明清史。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独到见解且自成体系,已发表100万字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土默热红学》等著作。按照学术界对新学说以首创者名字命名的惯例,故称土默热红学。他自称是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抒发“明清改朝换代兴亡感叹的作品”,学术观点属非主流。今选用他《四大名著与杭州》一文,展现其小众的一家之言。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号称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如果再加上《金瓶梅》,似亦可称为五大名著,但四大名著提法已经约定俗成,还是沿袭旧说吧。这些古典名著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致民族心理影响至巨。不知对四大名著感兴趣的朋友们是否曾注意到,这些古典名著的创作流传,都与我国六大古都之一、一座号称人间天堂的城市杭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密切关系。这种古典文学名著在某一地域的高度聚集现象,殊堪文史学界研究者关注研究。 三国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行颇早,宋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时演出的三国剧目已达30多种。元末明初时,罗贯中根据既有的戏曲、话本,综合各种民间演绎和传说,并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一1400年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杭州)。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而张士诚的盘踞地域就在江浙一带,因此学界多认为罗贯中系浙江杭州人 祖籍山西太原,《三国演义》的创作,与杭州的关系不言自明。 现存《水浒传》的完整刻本,最初是明嘉靖年间杭州容与堂刊印本,署名为“钱塘施耐庵的本”。嘉靖年间的《百川书志》记载,最早著录此书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籍贯,一说是浙江杭州人,另一说江苏兴化人。近年来虽然学界多倾向于江苏兴化,但从《水浒传》中大量出现“蓼儿洼”、“西溪村”等与杭州有关的地名,书中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杭州,作者对杭州地名、风物、俚语极为精细、如数家珍,对宋元时期盛行于杭州瓦子、勾栏里的“说唱技艺”多所吸纳等方面看,断定施耐庵曾长期居住在杭州,《水浒传》是在杭州创作的,应属有据之论。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虽然是江苏淮安山阳县人,但在他出任浙江长兴县丞时,曾长期寓居杭州吴山北麓,并写过不少赞美西湖风光的诗词,如《秋夕》:“絡緯啼金井,芙蓉斂石房。寒松靜生籟,仙桂妙聞香。竹火煎茶市,菱歌載酒航。人間秋夕好,第一是錢塘。”说明他与杭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西游记》小说创作与杭州历史上的相关话本和小说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有关唐僧取经的故事,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在杭州流传,当时杭州“瓦子”里已有艺人说唱《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巴蕉扇》、《骊山老母》等,明代杭州洪楩编选的《清平山堂话本》里就有《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这些话本无疑对后来的《西游记》创作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红楼梦》与杭州的关系其实比其他名著更为密切。书中出现大量的“三生石畔”、“赤霞宫”、“大观楼”、“太虚幻境”、“六桥梅花”、“双悬日月”等词句,与杭州历史上的“三生石”、“赤霞刻石”、“大观台”、“太虚楼”、“孤山探梅”、“初阳台”等名称,显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笔者考证清初的杭州才子洪昇乃是《红楼梦》的初作者“石兄”,杭州洪顾钱黄“四大家族”兴衰、十二个蕉园女诗人结社、洪氏家族发生的“天伦之变”、《长生殿》文字狱案件以及康熙巡幸杭州西溪山庄(竹窗),构成了《红楼梦》作品的基本创作素材。主流红学界虽然至今仍坚持曹雪芹著书说,不肯承认《红楼梦》作者是洪昇,但也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与杭州有着密切关系,不过他们用曹寅曾“游越五日”来为曹雪芹牵强解释罢了。 《金瓶梅》与杭州的关系说来十分微妙。从明末起300多年间,《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王世贞化名一说,几乎成为学界公论,更由此衍生出王世贞著小说《金瓶梅传奇》为父报仇的故事。王世贞乃晚明文坛领袖,隆庆元年(1567)父冤平反后,曾任浙江布政使右参政(一说左参政),为杭州做了很多好事。近年来,学界关于“兰陵笑笑生”身份问题,又提出了李开先、贾三近等多种说法,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由王世贞充当“制片人”、“导演”和“发行人”,由其门人蔡荣名“执笔”、“编剧”的“金学”新说。蔡荣名乃浙江台州黄岩人,字去疾,又字簸凡(簸藩)。曾多次到杭州考举人未中,于是放弃功名,进入幕府,纵情诗酒,笑傲王侯。《金瓶梅》是否蔡荣名在杭州入王世贞幕府时所作,容疑。 不仅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与杭州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清两代大量出现的世情小说、艳情小说、西湖小说、运河小说,以及风靡全国的各类南戏和杂剧,也都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如冯梦龙的《三言》中多杭州掌故,凌濛初的《两拍》故事多托名杭州,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于杭州乃是公论,李笠翁的诸多戏剧小说也是在杭州编撰的。《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本身就是杭州人,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就是洪昇的祖先洪楩编辑而成。《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女仙外史》的作者吕熊,身世与创作都与杭州关系密切,后来出现的大量关于济公、冯小青、毛人龙、白娘子、贾似道的小说戏曲,也多数是杭州人所为,如此等等。 这种古典文学名著在杭州一地高度聚集的现象,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首先,杭州作为我国人文荟萃的首善地区之一,自吴越雄起,历经香山玉局、南宋偏安,直至明清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宋明以来江南世族的长期繁盛,也为杭州文化抹上了一缕温柔富贵、诗礼簪缨的浓重色彩。其次,杭州作为我国久负盛名的人间天堂之一,“三西”(西湖西溪西泠)的软山碧水、桂子荷花,始终对那些得意文人与失意文人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长期成为文人作家聚居的首选之地;美丽的山水与灵秀的人文交相辉映,造就出无数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成为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 第三,除了以上客观原因外,独具特色的说书人传统,也是小说戏剧创作高度聚集于杭州的重要社会原因。从南宋起,杭州“说书人”这一行业便一直高度繁荣,这些男女“先儿”,长期活跃于民间,说三国,讲水浒,话西游,并随时随地把一些民间故事编成话本流行巷陌,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最大的素材来源基地。直到现在,“杭州评话”在老百姓中仍有着巨大市场,2006年以来杭州每年都要组织“百姓书场”,请来民间说书艺人,陆续开讲过《三国演义》、《精忠说岳》、《水浒传》、《说唐》等优秀历史剧目。据媒体报道:“每个人轮流说半个小时大书”,听众是人山人海,如醉如痴,“一天一餐饭不吃不要紧,但不来听书就会感到很难过。”据不完全统计,其听众已超过10万人次。 第四,历史上杭州出版业的畸形繁荣,也高度刺激和鼓励了小说戏剧创作的繁盛。历史上中国文人假清高,很少有人公开宣扬“著书都为稻梁谋”,但杭州人的生意经却历来十分精明,在全国最先构筑出版产业的,大概非杭州人莫属。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发生于杭州的“啸花轩现象”。啸花轩是明末清初杭州一家规模很大、也很赚钱的书坊,曾刊刻了《浓情快史》、《一片情》、《玉楼春》、《人中画》、《巫山艳史》、《情梦柝》、《杏花天》、《巫梦缘》、《醉春风》、《梧桐影》等一大批艳情小说,并聚集和培养了“龙邱白云道人”、“颖水无缘居士”、“蕙水安阳酒民”、“西山灌菊散人“、“古棠天放道人”、“曲水白云山人”、“檇李烟水散人”等一大批职业作家。这些符合文艺市场化的做法,和现代出版机构相比,似乎一点也不落后。 第五,以文学创作、出版和文艺演出谋生甚至致富,不能不说是杭州历史上小说戏剧创作高度繁荣的重要动因。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为诸多清高文人所鄙视的“李渔现象”。李渔(1610-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他的一生不仅著述甚丰,创作了《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和《凰求凤》、《玉搔头》、《笠翁十种曲》等戏剧,还有《闲情偶寄》这样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为一体的综合性著作,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而且亲自开设书铺,编刻图籍,使“芥子园”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也最赚钱的综合出版发行社。李渔还亲自组织戏班子,到全国各地达官贵人家中巡回演出“打秋风”,收入也很丰厚。李渔的一生,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仅凭文化创作出版演出一途,也生活得相当滋润,就是现代文人也望尘莫及。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