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进教材”,能专业一点吗
2012年09月25日 11:24:27 星期二

  【核心观点】在“刘翔进教材”的主张后面,是一个长长的传统:把语文课当作宣传工具,用来配合“中心工作”,语文教学被行政力量所操控,语文内涵被淡化,被强行抹上政治色彩;如果现实政治起了变化,语文课就跟着变脸。这个传统的长寿,是语文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语文课是干什么用的,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至少在专业人士——语文教师、有关研究者——当中,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从有人呼吁“刘翔进教材”来看,似乎又不得不要说一说了。

  北京时间2012年6月3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87的成绩夺冠,平世界纪录。6月3日,《新民晚报》刊登评论《现在的刘翔更该进教材》。文章说:“记得8年前,雅典夺冠后,刘翔的夺冠事迹,被收入小学5年级的语文教材。8年之后,这个完美演绎了人生辉煌、低谷,不退缩再崛起……是中国体育的一本最佳教材,更是中国青少年最好的一部励志大片。”

  在这些人的看来,语文教材是个筐,出了名人就往里装。“政治挂帅”的年代,把语文课当作政治教育的工具,现在把语文课当作励志教育的课堂,就是不把语文课当作语文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后,一篇描写刘翔的新闻特写《跨越新纪录》被收入上海小学5年级的语文教材,引起了争议。赞成者说此举是一个创新,打破了活着的杰出人物不进教材的惯例,有人说“刘翔进教材”折射社会榜样观进步;当然也有反对的,不过不是反对把语文教材当作名人堂,而是说刘翔还不到进入教材的时候。

  语文课是用来传承汉语言文字的,不是用来励志的。语文课的目的,是通过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典范之作——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欣赏、鉴赏优秀的语言作品,并通过写作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进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至少不应该有语言文字的“硬伤”。

  《跨越新纪录》中有这样的句子: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第一句,什么叫“红色的刘翔”?是指刘翔所穿运动衣的颜色?还是指刘翔的思想很“红”?如果是前者,那么文字太粗糙;如果是后者,那么过于政治化。我不相信作者的语言能力那么差。“红色的刘翔”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被作者视为得意之笔:以运动服的色彩暗喻刘翔是“红色教育”的成果,刘翔的胜利是红色中国的胜利,形象鲜明生动,表达方式含蓄而寓义深长。这种富有“深刻含义”的描写手法,其源头可以追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早,文革时期最为盛行。其效果,是把两个基本上不搭的东西硬扯到一块儿去,以“升华”人物,突出“主题思想”。第二句,“黄色的面孔”,强调肤色,强调人种。支撑这种描写的逻辑是:黄种人田径成绩一直不行,被白种人看不起,现在黄种人夺冠了,一洗耻辱,可以在白种人面前骄傲一把了。如果刘翔夺冠是肤色骄傲的本钱,不就承认了以往白人的肤色歧视的合理吗?让你感到侮辱的逻辑,你自己为什么接过来用呢?第三句,“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无论是短距离跑还是长距离跑,在高水平的对决中,胜负就在几十分之一秒的微小的差距中,运动员恨不得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到冲刺上去,谁舍得用最后一点宝贵的体能来“高喊着”,有了这个“着”,说明“高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还有一个句子,描写刘翔的起跑:“蕴涵着民族志气的力量在炸裂长空的枪响中全力爆发”——无度的夸张,主观、随意的拔高;这样的描写,只能败坏小学生的语言审美。

  价值观有明显偏颇,描写明显偏离事实,文字表达粗糙,甚至是粗鄙——这样一篇文章,居然进了语文课本。在“刘翔进教材”的主张后面,是一个长长的传统:把语文课当作宣传工具,用来配合“中心工作”,语文教学被行政力量所操控,语文内涵被淡化,被强行抹上政治色彩;如果现实政治起了变化,语文课就跟着变脸。这个传统的长寿,是语文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作者系《钱江晚报》首席评论员)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