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墅衙湾富义仓
2013年05月28日 14:05:33 星期二

  “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城市居民每日吃饭的需要,自宋以来,杭州就建有不少大型粮仓。研究者称南宋时杭州居民到达100万以上,根据朱熹在《李公椿墓志铭》中说:“京师月须米十四万五千石,而省上仓之储多不能过两月。……”宋末周密在《癸辛杂识·杭州食米》中也说:“余向在京幕,闻吏魁云‘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为了供应城市居民的每日口粮之需,就需要建造一定数量的粮仓,以保障供给。

  清代杭州的粮仓多在运河一线,以便于贮藏和转运。这些粮仓多据明代旧有粮仓改建而成,如钱塘县仓,在观音桥。常平仓,分东、西、南、北四仓,建于明万历间,崇祯末多废弃不用,唯东仓经修葺后尚可使用,清初贮布政司南米。此外尚有仁和预备仓、便民仓、大有仓、广丰仓、广积仓等等。

  清咸丰末年,太平军两度占据杭州,杭州居民减少很多,或死或伤,有的则逃亡他乡。到了太平军退出杭州后,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又在慢慢增加,粮食供应、储备问题渐渐突出。同治三年(1864)同治皇帝曾下过一道上谕,专门谈到粮仓的建设问题,文曰:“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各直省州县设立常社仓,国家承平留以备荒之用;一旦有事,恃以为缓急之需,所以为末雨绸缪之计者,法至善也。嗣后各省常平社仓,责成督抚大吏认真整顿,废者复之,缺者补之,随时稽查。”这就是湖墅衙湾富义仓建造的历史背景。

  《民国杭州府志》卷六十九《仓储》载:清时省仓(专供杭州城区)有五,即是广济仓、南粮仓、盐义仓,但此三仓清光绪年间已废而不用,实际上只有大仓、义仓两仓储备粮食,以供杭州日常和缓急之需。大仓的正式名字是永济仓,地点在仁和县新桥之西北首(在今宝善桥之西),谭钟麟到任后即“增建永济仓廒,饬购谷十万石以益之”。义仓在武林门内,旧为普济堂隙地,始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太平军兵败退出杭城后,仓廒内颗粒无存,光绪五年(1879)储谷八百余石。鉴于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仅永济仓、义仓的粮食储备尚不敷杭城之用,于是谭钟麟莅任之初,就决定购买湖墅衙湾民地十亩,“庀材而创之”。其时富义仓的规模是“为仓四,为廒八十,容谷可四五万石”。其东筑楼三楹,为司理管理人员居所,其西有屋一区,为砻场(碾去稻谷谷皮处所),有乌犍牛拉砻(形状如磨)以脱谷,外壳即为砻糠。其南则为碓屋(碓,舂米用具,去掉砻后糙米的皮),为“舂、揄、簸、揉”之所。又建亭一所于其前,则为“舟楫之所舣而员戴之所休息也”。富义仓“经始于(光绪)六年庚辰十二月,落成于十年辛巳之七月,糜白金一万一千两”(详见应宝时《新建富义仓记》)。富义仓建成后,谭钟麟上奏其事于朝廷,使后之继任者储粮无亏其数,为民忧岁之用。光绪十年(1884)谭钟麟奉调任陕甘总督,临行亲自命名此仓为“富义仓”,并请应宝时为之撰记。应该说明的是应宝时的“落成于十年辛巳之七月”的“十年”有误,应为“七年”,可能是“十”与“七”形似之误。

  这里需要对谭钟麟其人作个简单介绍: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湖南茶陵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先后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浙江巡抚、陕甘总督、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及闽浙、两广总督等,所至有政声。他在浙江巡抚任内,核实漕平,更定厘税、整修海塘、疏浚河道,还主持重建文澜阁,支持丁丙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和建造富义仓等,都是突出的政绩,赢得杭州人民的好评。谭钟麟任浙江巡抚时,见文澜阁《四库全书》因太平军进入杭城有所毁损,遂将自己从鲍氏后人所购《古今图书集成》捐藏杭州府学,谭钟麟赠《古今图书集成》后来藏于复建的文澜阁中,这是他留给杭州百姓的一份礼物,也是谭钟麟治浙时重文的一个实证。谭钟麟所赠之《古今图书集成》,如今尚妥然保管在浙江图书馆。

  富义仓的修复是杭州有关部门整治运河和2014年运河申遗的一个亮点。但据我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个建筑除了东边临河入口处有一块“富义仓”的匾额以外,其余看不到有关富义仓的文字介绍。前不久我参加由市政协文史委宋传水先生带队的考察,有位女士为我们讲解,原是漕运粮仓,大概建于清嘉庆间云云,所说多不到位。富义仓的建造时间有历史记载,其时运河漕运已改海运。二是富义仓的房舍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但现在主要用作开茶室和咖啡馆,还有什么工作室,已经找不到粮仓的影子。我以为至少要辟出一定房舍对富义仓的历史作一介绍,同时适当陈列原来富义仓的砻场、碓屋等模型,这样将来申遗洋人专家考察时看得懂,更重要是使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也知道这富义仓究竟是怎么回事。

  (作者系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省方志办原副主任)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