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加关注工业,推动经济发展”专题会议委员发言
2014年02月13日 14:00:00 星期四

2月12日,市政协召开十届三次全会“倍加关注工业,推动经济发展”专题会议,围绕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议政建言。市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委员,市政协民建、科技、九三学社、工商联、经济、中共、特邀一组界别组委员等150多名委员参加会议。现将委员建议整理如下:

石连忠委员建议:

一、应继续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工业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经济与实体经济等几方面的重要关系,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符合杭州实际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坚定信心与目标,拉高标杆,努力实现“一高一领先”。杭州是省会城市,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与发展优势,杭州工业理应成为全省的龙头。

三、更好地发挥主平台作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集聚区)要聚精会神抓工业。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盘活存量,拓展发展空间。

四、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能耗环境的约束决定了杭州工业不能再粗放型的发展。我们一方面要有“正面清单”:明确重点支持哪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有“负面清单”:毫不含糊地限制或禁止哪些产业发展。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真抓实干,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

五、集聚资源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杭州工业发展。要集聚土地、政策、行政、招商团队等各方面的资源,定向招商、敲门招商,招引外资、央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工业快速、稳定发展。

六、提振“精气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完善工业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业主平台的考核机制,营造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吴南平委员建议:

一、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努力创建大品牌紧密结合。一是打造总部经济基地,提升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发展能力;二是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争创全市、全省、全国的行业龙头;三是组织开展品牌示范企业创建。

二、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奋力打通产业链紧密结合。加快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与储备,确保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并且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整合产业链资源,拓展海外大型总包项目能力。

三、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合力带动大发展紧密结合。一是建设“四位一体”重点产业链;二是加强对提高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的政策扶持;三是举办协作配套对接洽谈会;四是引导建立配套园区,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

钟建银委员建议:

一、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主平台支撑和新标杆引领。一是要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突出发挥工业经济主平台作用,坚持实业、做强主业,提升工业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二是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三是树立工业经济发展新标杆,重点扶持一批创新驱动能力强的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整套服务机制来保障。用地、融资、科技、人才等要素是助推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企业期盼的“有效服务”同样是政府强化服务的关键环节,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一整套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为企业提供落地式的配套服务,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叶文委员建议:

一、要认真规划工业经济,发展杭州的工业经济必须针对本地的特点,进行认真地长远地规划。建议针对杭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课题,成立专门的课题组专题研究,从长计议。规划杭州工业必须注重区域平衡,各有侧重,至少不能在杭州范围内互相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必须认真规划如何改进和完善杭州工业的投资环境,而且要有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步骤,一定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二、政策引领工业经济,政策引导一定要讲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贯穿工业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要体现在规范化、条例化和持续化上。尽可能避免特事特办,打消投资者怕朝令夕改的后顾之忧,这也有利于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要体现在规范市场,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上来。要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完善服务质量着手,但是一定要避免政府亲力亲为,自己下场踢球。要从引进人才,完善配套,降低运营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最关切的环节入手,体现政府从经营性向服务性的转变。要把重心从扶优扶强转向扶小扶弱上来。

祝骑云委员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市”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进一步提高对“工业兴市”战略的认识,转变重“虚”轻“实”的发展倾向。建议开展提振杭州工业经济的大讨论,引导全社会关注杭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明确杭州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路径和重点。

二、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利用我市“一基地四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以“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积极探索和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制度创新,大力破除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重新焕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提振企业家发展的信心。

三、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青山湖科技城、科技未来城、“海创园”、“大江东”等产业平台,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的重大产业。

四、创新驱动,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杭州的高校科研院所满足不了杭州传统工业的需求,建议杭州在全国的高校扩大合作,建立政府层面上的合作平台。

五、深化服务,强化政策效能。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有效服务,尽快研究制订出台确实能减轻企业负担和让利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多渠道的政府同企业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改善生存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另一方面,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提高使用效率,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工业企业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徐赤委员建议:

一、杭州应该对工业发展的长期规划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杭州定位。杭州有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目前比较平均,但还没有看到哪个产业的发展比较突出,在全国有较大的领先优势。我们对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工业发展规划应该具有长期性、严肃性,要持续推进执行,不能急功近利。

二、要加强城市品牌定位,领导的思考要慎重。从信息港、天堂硅谷、软件名城、电子商务之都、动漫城、物流之都等等,有很多提法,变化很多,品牌很多。应该突出品牌,突出城市定位形象。当然也可以有子品牌,但在宣传子品牌的同时,不能忽略或冲淡主品牌。

三、明确杭州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机械装备和生物医药为辅的产业化体系。努力把杭州建成国内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把信息软件、电子商务、动漫网游、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通讯、集成电路、电子电器、传感器、仪器仪表等等全部都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就是天堂硅谷的一个概念。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真正把杭州建设为天堂硅谷。同时也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一方面要引进大企业,另一方面要发展中小企业,两手抓。

四、加强杭州各区县的布局,确定产业特色定位,形成集聚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要大家都搞信息产业,搞装备制造业,要根据区域资源和优势。例如:淳安可以发展信息软件,建德发展食品饮料基地,桐庐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富阳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临安发展装备制造业,萧山发展汽车零部件或,余杭发展电子产业,滨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等,规划的产业可以制定特别优惠的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一个地区重点突出发展一个产业,形成产业链基础,形成一批专注的专业化小公司。

五、积极招商引资同时以其它产业为辅。建议坚决停止引进和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比如造纸、化工、水泥等行业,积极发展绿色GDP。大力推进高端技术,大力支持升级改造,大力度招商引资,提升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的运作效率。

卓未龙委员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关停企业转型发展。市政府从提高关停补助的支付比例、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引导政策,加大后期政策扶持力度,制订针对关停企业转型发展的措施三方面加大对关停企业后续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少因关停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恢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信心,增强投资者投资当地产业的勇气和决心。

徐园园委员建议:

一、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建设相关职能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为“配套”,促进整个产业链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壮大。

二、要高度重视具有智慧型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与发展。当前装备制造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政府要重点支持该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融资、专项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字装备的创新与发展。

范渊委员建议:

工业化也是长期支持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议形成政府、服务于“两化”融合的企业及工业企业三层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又可以顺利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信息化服务企业和“两化”企业。同时要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在“两化”融合中的同步保障作用。并且要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可靠制度保障。进一步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相关人员的配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要实施考核激励。根据工信部和省里有关两化融合的要求,建立健全区县(市)信息化目标责任制,纳入市综合考评体系,加快完善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叶钟委员建议:

一、杭州的发展还是要重视工业发展,特别要重视顶层设计战略。因为杭州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但是还没有创造出大的品牌。建议对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大型工业企业进行长期的扶持和培育。

二、要关注装备制造业,通过扶持特大型的装备制造业,带动其他的产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工业,既要重视“近”,也要关注“远”。杭州务必要关注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的重大专项。因为这些项目的发展与推进往往是代表了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引入重大项目,会带入大量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整个杭州的创新能力。

赵海燕委员,就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杭州工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加强战略引导,统筹杭州工业“两化融合”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两化融合”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加强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构建“两化融合”技术联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打造杭州工业“两化融合”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争取设立杭州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工业化对信息化的需求;支持工业云应用,以资金补贴、财税优惠等方式促进杭州工业的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在重点专项计划中,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支持力度。在技改中加大“两化深度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两化深度融合”。

三、围绕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特点,推动区域特色发展,推动“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筛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试验。

四、持续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通过推进试点工作,以典型应用示范为导向,发展可批量应用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建立以“两化融合”创新促进杭州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形成自主可控的“两化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国税局沈华建议:

一、把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敏感系数纳入各区、县(市)工业考核指标,促进各区、县(市)加大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引导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二、鼓励投资先进装备制造业,设立轻型飞机产业园。在机场邻近的大江东区域设立轻型飞机产业园,以此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的高端化,提升工业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中高档轻型飞机、飞机零部件及附属专用设备、航空电子仪器设备、机场专用设备等航空产品,基本形成轻型飞机的研发、制造、销售、作业服务、维修支援互为体系的产业框架,逐步打造成国内民用轻型飞机生产中心之一和长三角新兴的航空制造基地。

邱丽霞委员建议:

一、企业优化、园区提升两手抓,“两化融合”助力工业产业创新。一是创新企业生产手段。企业要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二是加快智能园区建设。搭建园区公共企业服务平台和园区产业链平台,企业进驻后,其基本管理应用都能从云平台上获得,减少建设成本和信息化门槛。同时,助力企业产业链整合。通过园区信息化的运用和运营手段,帮助进驻的企业处理好上下游的合作,减少产业中间成本。

二、“大数据科学”和“互联网思维”并行。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变“以生产为中心”为“以消费为中心”,将生产和消费环节更紧密对接,推动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和制造,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

三、政府需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助其提升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以较低成本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并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快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帮助企业与时俱进。

四、树立行业标杆,明确重点行业,“建杭州工业行业品牌”助力战略创新。一是坚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杭州工业发展;二是明确品牌行业,打出杭州特色。

五、政府要整合工业品牌,多渠道帮助企业走向世界。一是直接带着走出国门,在出访及各国际友好市的互访中,推介我们的企业,将企业的采购和销售纳入到战略合作中去;二是将杭州工业品牌在国家对口部门进行宣传,打出杭州工业品牌的名片,争取纳入到国家级经贸合作谈判中去,成为国家经贸战略合作成员,通过品牌输出,做好产品输出;三是通过经贸活动,帮助企业转变资源进口方式,支持和协助企业走出去建立资源性产品生产基地。

六、有效引导企业行业整合,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群体,一致对外,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孙新芳委员,就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产业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杭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二、以用促产,撬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对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典型示范企业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将机器人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建立产业园,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聚产业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构建产业链。集中资源在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领域有所突破,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通过整机制造企业带动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构建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打造具备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能力的集成商。

四、鼓励资本投入,扩大产业规模。鼓励民资进入工业机器人生产领域,打造工业机器人细分市场中的“小巨人”企业。借鉴工业机器人强国做法,由政府引导设立机器人租赁制度。建立类似于APP商店的机器人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开辟我市工业机器人市场。

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创新载体建设。政府应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效集成有效资源培育建立杭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升级研究院。成立工业机器人研发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来源: 作者:张哲泱 编辑:杭州网政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