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坚定文化自信 汲取奋进力量 各区县(市)政协认真组织收看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九)
发布时间:2025-08-18   杭州政协

连日来,各区县(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第一时间认真收看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一起分享收看电视专题片的体会,现刊登如下:

图片

临平区政协委员 郭燕燕

当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出现烟雨西湖、千年运河、良渚玉琮等元素,当永嘉昆曲穿越时空隧道重现“四大南戏”的华彩,作为一名躬耕于江南运河文化的杭州市饮食类非遗传承人,我心中满是自豪,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如钱江大潮,正澎湃于浙江大地的每寸肌理,浸润着我们这些文化守艺人的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的远见卓识,如灯塔般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航道。曾几何时,运河饮食文化如同沉睡的珍珠散落河床。而今,当“枇杷土焖肉”从塘栖走向浙菜金牌榜,当“枇杷宴”在“百县千碗”文化宴席中焕发新生,我深切体悟到:非遗的传承决不能固守孤灯,而应该以文化扎根,在时代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点亮的这条“文化赋能经济”之路,让我们手中的非遗技艺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烟火沸腾的市场,让运河的味道在产业化、标准化的浪潮中飘得更远。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的谆谆嘱托,更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永嘉昆剧从奄奄一息到重唱盛世元音,恰如一面明镜,映照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这束光也照亮了我们的来路:当我在研究运河沿线的饮食文献资料时,在《北新关志》中找到了运河沿线先民们“不时不食”的历史依据,从乾隆南巡膳单中提取了运河文化宴的创新灵感,那些曾被岁月尘封的运河饮食基因,在新时代的召唤下重焕生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根”与“魂”的珍视,让我们这些守艺人挺直了文化脊梁——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流淌在舌尖上的文明记忆。

这份关怀更化作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磅礴动力。大运河成功申遗,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璀璨明珠;而运河饮食文化,正是镶嵌其上的活态宝石。习近平总书记“让千年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期许,鞭策着我们不断探索:建设非遗工坊,让游客们亲手制作塘栖传统糕点……我们用美食作舟,以非遗为楫,让运河的“味”与“道”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生动注脚。

回首过往,我们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千年运河正涌动着新时代的澎湃活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志点燃经济薪火,以开放之姿架设文明桥梁——让运河的烟火气氤氲世界,让中华文化的星河在时代长河中永远奔流不息!

方泳.jpg

临平区政协委员 方泳

收看《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结合杭州市临平区新宇村的乡村运营发展,更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调研,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方向,如今,新宇村将千亩鱼塘改造成荷塘,发展“荷花经济”,还启动了“社科赋能‘荷文化’研学体系研发”项目,将生态种植、加工、旅游有机结合,让乡村从“风景”变成“前景”,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市级文化特派员组建乡村青少年管乐团,在荷塘畔奏响“运河之歌”;“奶奶工坊”让200余位老人重拾技艺,将非遗“清水丝绵”通过直播销往全国,人均年增收超万元。文化礼堂还定期举办“村晚”“荷塘诗会”等,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文化创造者,凝聚起乡村振兴的集体共识。

这部专题片让我明白,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它不仅能提升乡村的经济活力,还能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新宇村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蒋建萍.jpg

临平区政协委员 蒋建萍

收看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列入“八八战略”重要内容。部署了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阵地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浙江文化繁荣构筑了“四梁八柱”。

从西湖综合整治到良渚遗址保护,从“红船精神”提炼到南孔文化传承,每一项实践都彰显了“文化为魂、守正创新”的深刻理念。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相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实践,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作为政协委员,我们更应担当文化使命,在履职中推动保护与创新并行,让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253084238.jpg

建德市政协委员 陈永红

收看《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电视专题片后,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以及他在浙江的实践探索,让我对“文化育人”“文化立教”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论断让我深受触动。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人格的塑造? 专题片给出了答案——教育的核心,是用文化的力量“立心”。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更是教育的根与魂。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唐诗宋词、历史典籍,更要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申遗,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当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文献阅读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时,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正是文化育人的力量:让精神独立,让思想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文化融入治国理政”,这一重要论述对教育实践极具启发。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浙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鲜活案例:从“八八战略”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 到“文化强省”建设的落地,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隐形推手”。

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通过《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结合浙江的越剧、青瓷、丝绸等文化遗产,让学生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的力量,是教育最深沉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火种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唯有将文化自信融入教育血脉,才能真正培养出“精神独立、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1274733503.jpg

建德市政协委员 刘书丹

收看《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电视专题片后,我深受触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让浙江文化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文化已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脉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过往,我们乡镇企业的发展,更多聚焦于资源与市场,而对文化力量的挖掘不足。但如今,我意识到文化能够赋予产品独特内涵,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文化同样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今后,我要进一步引导企业重视文化建设,助力企业挖掘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我所在的企业要带头实践,将地方文化融入产品,为乡镇企业探索文化兴业之路,让文化之花在乡镇兴业道路上绽放光彩,为“文化经济”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1449280167.jpg

建德市政协新安江街道工委联络员 吴凯

收看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后,我深受触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纳入“八八战略”,部署实施“八项工程”,为浙江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这充分体现出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协平台优势,积极响应号召,将文化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当中,推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关注文化民生,通过深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使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图 临平区政协、建德市政协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