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日前在杭州召开,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良渚,共同探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博物馆有“文物仓库”之称,其褒义是赞叹博物馆文物收藏宏富,其贬义则是指博物馆文物“沉睡”的状态。近年来,“沉睡”一词时常在与博物馆有关的报道中出现,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报道中的“沉睡”往往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博物馆的现在时,是“沉睡”的文物被“唤醒”、“沉睡”的文物会“说话”、“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沉睡”的文物怎么就“活”起来了呢?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数字赋能”,新技术的应用让文物有了更直观、更生动、更契合公众兴趣的展示方式。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除了数字赋能,至少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当下博物馆之“活”:其一是博物馆的开放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对于博物馆“存在感”的重要性;其二是博物馆更加致力于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结,让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形成精彩互动;其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创产业相得益彰,文创产业的兴盛极大带动了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博物馆的向“新”而“活”,本质上是让文明基因在时代嬗变中永续传承,让历史记忆在创新转化中滋养未来。唯有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会嘉宾在杭州都看到了什么。智利文化、艺术及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那·佩雷兹·达塔利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良渚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惊喜之情:“这里是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地方,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来自西班牙的代表伊莎贝尔·萨尔加多,对良渚遗址在遗产保护与多样传承方面的努力赞赏有加:“你们能够联系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仍然活在你们当今的文化和生活中,请保持这种优点。”智利米拉度互动博物馆执行董事恩立克·里维拉·加利亚多在参观中有感而发:“非常有趣,它给了我穿越到过去的可能性。良渚古城遗址不仅仅属于过去,还启示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发展人类与生态的关系。”英国霍尼曼博物馆主管佩罗内尔·克拉多克表示:“今天我很开心看到,很多学生来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观赏文化遗产,希望他们从中受到鼓励,为下一代保护好它。”
这个时候的杭州,恰是“人间四月天”,高架上、道路边的月季花迎风绽放。波黑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尔萨德·希亚里奇惊叹:“它看起来很震撼,这正是万物盛开的季节。”本届论坛,嘉宾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杭州经验”,还感受到了杭州这个“人间天堂”的美丽、数字技术的惊艳,从中感悟传统与现代以及未来的联结——向“新”而生,向“新”而“活”。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