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潋滟西溪二十载——让世界看见湿地治理的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5-05-07   杭州日报

价值转化:从“生态样本”到“绿色发展”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是世界各地湿地国家公园普遍面临的挑战。这些年来,西溪湿地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鲜活例证。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在西溪湿地划了20年摇橹船的莫云生感叹道。他每日载着游客穿行于河道间,见证着四季流转的生态之美——春有蔷薇芍药争艳,秋见芦花飞雪,冬可曲水寻梅。“小时候的柿子树还在,每年秋天还能尝到鲜甜的火柿。”莫云生抚过船桨,那些深植于湿地的记忆,始终与自然共生。

这份坚守始于2005年。彼时,首届火柿节将传统经济作物转化为文化符号,柿树从村民的“钱袋子”变为生态IP。20年过去,火柿节已成杭州金秋标志性活动,而这份来自“原生态”的创意仍在延伸——新春探梅节、阳春花朝节、端午龙舟节、深秋听芦节、冬日干塘节,六大民俗品牌贯穿全年,构建起“湿地+文化”的产品体系。

以冬日干塘节为例,鱼塘抽水至10厘米浅处,游客下塘摸鱼捉虾,淤泥用于护岸加固与植被施肥,实现资源循环;龙舟文化节期间,300余条龙舟齐聚深潭口,“满天装”龙舟震撼亮相,百舸争流的“龙舟胜会”成为端午“顶流”。“每年这个时候,原住民都会回来参加赛龙舟,以花式竞渡这一方式表达对湿地的深情。”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主任陈琳感慨。

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催生出更丰富的体验场景。“渔夫之旅”让亲子家庭沉浸式体验捕鱼劳作,“观鸟研学”带领孩子观察珍禽。与此同时,西溪湿地推广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打造“西溪柿子”“西溪水产”等特色农副产品,构建“生态+农业+文旅”融合模式,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换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跃升。2005年5月1日至2024年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今年的花朝节期间,单日客流突破7.5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依托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西溪湿地成功引入了华策影视、浙江影视等头部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以影视制作、艺术展览、非遗传承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文旅融合:从“文化基因”到“时代IP”

“一部水浒传,半部见杭州,三分在西溪。”据专家考证,施耐庵笔下“茫茫荡荡”的梁山水泊,原型正是西溪湿地的水域景观。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传承活化湿地水浒文化,西溪湿地建成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展出了660件和西溪有关的水浒藏品,并通过3D声光秀等数字化手段,让“108将”活了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与水浒文化展示馆遥相呼应的西溪蔡志忠美术馆,则以漫画艺术续写传统新篇。漫画大师蔡志忠常居西溪15年,以廖儿洼、芦苇荡为灵感创作出《水浒一百单八将》。馆内收藏了其400余件精品佳作,市民可在此赏漫画、品咖啡,还能参加各类艺术展览、讲座沙龙、科普研学等活动。

这种“生态+科技+艺术”的创新表达,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00后”国风内容创作者陈喜悦便是其中之一。她的工作室“喜悦山房”位于河渚街,从窗台望出去,便可感受湿地的宋韵文化和市井烟火气。进入5月,陈喜悦愈加忙碌起来——她计划为今年的西溪湿地龙舟文化节策划一场特别活动。陈喜悦说:“年轻人正在用短视频、AI技术等多元形式进行表达,但内核始终是讲好西溪故事,传播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的底气源于“智力”支撑——西溪湿地先后成立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西溪研究院,开展西溪历史、民俗、风物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近年来已出版《西溪全书》79册。此外,西溪湿地依托中国湿地博物馆与西溪研究院,构建“科研+科普”双基地模式,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教机构深化湿地文化研究,探索“西溪文化研究模式”。正在展出的“在河之洲: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展”,就突破了传统科普形式,融入十余项趣味互动装置,通过候鸟迁徙的叙事视角系统展示我国湿地保护的丰硕成果。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体验,西溪湿地今年推出的三大精品游线各具特色:“好汉游”推出“水泊渔隐”和“遇见水浒”两条路线,市民游客可以换上古风妆造,体验捕鱼、采摘,品尝美味佳肴等;“伢儿游”让学生化身“小好汉”,通过定向解密、闯关挑战等形式,开启探秘之旅;“甜蜜游”巧妙串联摇橹船体验、湿地旅拍、汉服体验、餐饮等商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浪漫之旅。

自然生态文化的创新转化持续释放效能,戴敦邦艺术馆、果麦阅读书房等文化空间将次第开放,更多的体验项目也将陆续推出,以多元形式展现湿地与文化的深层共鸣。

锚定“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和“国际级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西溪湿地正加速国际化进程。二十年生态答卷,在这片湿地写下动人诗行——西溪且留下,留下的是潋滟水光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密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张白云 戴小丽 谢雯艳 文 记者 李忠 摄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