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让孤本“化一为千” 让绝学“开枝散叶”
发布时间:2025-05-08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讯 近日,由吴雪勇、金亮主编,杭州国家版本馆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缉熙堂藏西夏文文献》正式发布。该书是对杭州国家版本馆寄藏的珍贵西夏文文献全面整理与释读的研究成果,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其中,第六卷中收录的两面刻本御制牌记,诞生于元代的杭州,历经700多年,戏剧性地重回杭州,令人感慨唏嘘。

西夏是宋代中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鼎立。西夏灭亡后,西夏文逐渐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近年来,随着西夏文献的发现和研究深入,我国的西夏学由冷趋热,取得不少进展。本次整理出版的300多号西夏文文献,就是杭州藏书家金亮20年来收集的。那些记录在古代文字中、沉睡在历史尘埃里的故事,恰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

古籍是文明的载体,兼具文物与文献双重属性,因其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也直接催生了“藏”与“用”的矛盾——作为文物,其必须得到全面保护;作为文献,其又应当为更多读者所用。尤其在近代,不少中国典籍文献散佚于世界各地,普通人难以得见,客观上也制约了西夏学等“冷门绝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理解,金亮等国内收藏家持续推动流落海外的国宝“回家”,并通过整理出版让孤本“化一为千”,让学者与大众得以重见其熠熠之辉,更显得难能可贵。

存续中华文脉的古籍,值得以“化一为千”的方式,被更多人以各种方式看见;凝聚先贤智慧的绝学,也值得以“开枝散叶”的方式,被当代人以各种形式继承。去年,由浙江图书馆与蚂蚁集团志愿者共同打造的“文澜重光”书阁一体小程序,让厚重典籍浓缩为触手可及的数字宝库。如今,在不少视频网站上,《基础梵语》《西夏文教程》等“冷门绝学”也以视频教程等方式,引来不少年轻人反复观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古籍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文献得以重返家园、重焕生机。每一份对“孤本”的保护,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情怀;每一次对“绝学”的探索,都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护与传承。让更多古籍“化一为千”,让更多绝学“开枝散叶”,仍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陈凌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