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谓的“史老师”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的白大褂,在镜头前大谈“花生膨大素”的神奇功效时,谁能想到这名“农技专家”竟是一名播音培训导师?央视财经近日曝光的“祥禾农业”造假事件,揭开了短视频平台上一黑色产业链冰山一角,一大批“伪专家”打着助农的旗号,正在行坑农之实。
农事无小事,一季误则一年荒。从古至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谚都在警示我们:农业生产容不得半点虚假。然而,这些“伪专家”们却大肆兜售“食盐除草”“啤酒增产”等伪科学“妙招”,最终目的都是推销那些号称能让作物“增产30%”的虚假农资产品。更令人震惊的是,“祥禾农业”原本只是一个以签约、孵化农业达人为主的电商团队,从创始人到运营人员均无农业背景,甚至大多数人完全不懂农业知识,却批量运营着上千个此类账号。
细究这一骗局,其套路之深令人咋舌。“祥禾农业”不仅伪造专家身份,还精心打造了“农大学生助农团”等新人设。这些“演员”今日可以是农技专家,明日就能摇身变成其他领域的带货主播。正如其负责人直言:“哪天农资不好卖了,用同样的套路卖袜子也一样赚钱。”暴露出此类骗局门槛极低。反推之,是否任何人穿上“专家”外衣,明天就能在直播间招摇撞骗?当算法为虚假内容推波助澜,网络平台监管难辞其咎!
这些“毒账号”就像田间的害虫,若不及时铲除,必将贻害万千农户。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得逞,恰恰击中了农村信息服务的软肋。在正规农技服务未能覆盖的数字空间,这些“伪专家”“山寨货”乘虚而入,用精心设计的话术俘获了农民的信任。他们深谙农民心理:既渴望增产增收,又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这种“知识收割”,比普通诈骗更具危害性。
就在日前,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严打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与医疗科普领域的“假专家”一样,两者尽管领域不同,但本质如一:披着“专家”外衣,行欺诈之实。前者危害健康,后者坑害农民,赚的都是昧良心的钱。还有多少“祥禾公司”潜伏在短视频平台?以此次曝光为契机,必须彻查违法链条,除恶务尽,方能震慑效尤者。
“祥禾”本应是丰收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坑农的代名词。我们必须以“零容忍”打出组合拳,整治这一乱象。平台须承担主体责任,建立涉农内容特别审核机制,对矩阵式账号保持高度警惕;各地要举一反三,加大专项治理,对组织化造假行为从严惩处;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构建权威、便捷的农技推广体系,让真正的农业专家走进直播间,用科学知识填补“数字鸿沟”,绝不给“农业害虫”滋生的土壤!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