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暑假即将过去,可能一些学生还在回味假期的快乐,不过对于另外一部分将要升上大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假期实习。大一就参加实习了,这样的选择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阶段。正因为如此,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才开始实习。但从最近一两年的情况看,大学生实习的阶段越来越提前,一些学生在大一的暑假就开始实习。这不禁让人思考,低年级实习的意义和效果何在?
对于大学生来说,四年的时间,重在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参加实习,正好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探索了解将要进入的职业领域的实际技能。这也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如果在低年级就参加实习,这个阶段还没有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难以获得有效的实践经验,也容易打乱学习节奏。即便是拼简历的现在,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专业度,而非简单的劳动积累。
当然,过早实习的原因,并不全在大学生身上。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看重实习经验,甚至要求应聘者在大学阶段有3次实习经历。这样的要求也层层传导至大一新生,让他们产生焦虑心理。此外,一些专业传授的知识内容与工作实践存在脱节,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实习来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这些都促使部分低年级大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活动。
高等教育自有其客观规律,大学生实习也不是越早越好。消除这样的“实习焦虑”,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当在教学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特别是一些前沿科技专业,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实践机制,让学生既能学到本专业最新的知识,也能有效参与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各大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筛选方式,不能片面看重实习的次数,更应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避免传递焦虑情绪。
归根到底,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前提是得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大学生实习,不必“抢跑”。
政协要闻